女兒想畫她的幼兒園,她描述:“我的幼兒園里有高高的城堡,有游樂場、建構區、拼圖區、醫院區,還有許許多多玩具,還有老師和小朋友??墒?,如果從圍墻外面就看不到里面了!所以我要先畫上高樓,最后才畫圍墻。”當畫門的時候,我問:“幼兒園有兩道關起來的門嗎?”“不對不對,我們幼兒園只有一個門,而且我們幼兒園的門從來不關起來的,這是兩扇開著的門,這是門的把手!”
我忽然想起,她描述中幼兒園從來不會關起的門,恰恰因她的活潑好動,曾經關閉過一段時間。
初入幼兒園一段時間,女兒并沒表現出許多小朋友經歷過的分離焦慮,反而是對幼兒園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她在清晨撿拾樹葉送給遇到的老師與小朋友,每天晨檢之后便要先跑去游樂場地轉悠一圈兒,據說課間則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一日要跑出來五六次。在園子里轉轉,滑梯那爬上爬下一會兒,或者僅僅是跑去門口與保安叔叔打個招呼。
老師需要給小朋友們建立規則,同時也擔心跑來跑去發生安全事故,于是,在某一天決定將課室通往園子的矮矮的木柵欄門關閉,并告知了家長。一段時間后,孩子懂得遵守基本的紀律了,課室外的門又如往常般打開了。而我,也漸漸不記得這回事兒了。
今天,女兒的畫,以及她自己的講述,又把我拉回這段小插曲的記憶。女兒從小就很怕門被關起來。哪怕是因自己頑皮玩開關門的游戲,無論她被關在了門里或門外,都會著急到哭泣。我至今記得我在廚房忙碌,爬爬過來找媽媽的女兒,那張含嬌帶屈貼在玻璃門上的小臉兒。
那么,當幼兒園課室的門被關起來的時候,小朋友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以至于在幼兒園度過了一年的時光之后,在她已經收起了部分好奇小巫能量,成長得能遵守幼兒園基本規則的今天,卻依然會強調門是不被關起來的。
門開著,代表了空間領地很自由,以及隨時隨地可以與門外的環境與人群交流。這是一扇小朋友與他們熱愛的自然界、與他們好奇的大千世界、以及與他們不斷拓展的小小交際圈里的每個人的,溝通之門!
小朋友降臨這個奇妙的世界,從對燈光、對聲響、對色彩充滿了好奇開始,逐漸開始對自己的五官,對四周的環境,對雨滴對樹葉,對大自然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再之后,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小社交圈,于是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探測不同的人事物,一點點探測這個世界各種的美好。
欣喜于他們的成長,于是我們開始忙著為他們構建各種可以與不可以的規則。確實,有許多規則關乎安全問題、關乎于小小的社會人對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必須有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必須遵循的。但是,在此之余,我們也有必要傾聽他們內心的訴求,盡可能呵護他們的好奇心,助他們擁有一扇與外界溝通的暢通無阻之門。
當孩子渴望人群,卻又踏不出邁向歡快的伙伴們的第一步的時候,我們不妨蹲下來,將自己也變作一個小小孩,熱情地與伙伴們打招呼,親切地向孩子描述伙伴們的游戲與表情,引導孩子融入人群。而不需要歉疚的向旁人解釋:這孩子就是這樣,膽兒??!怕生!
當歸家的路途中,孩子被一片葉兒一朵小花吸引的時候,不妨我們也可以放慢腳步,陪他們與花草對話,陪他們感受這一草一木的奇妙與美好。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催促,歸家的時間并不比陪孩子細待花開更重要。
當孩子將對這個充滿了奇妙的世界的感受,一點點,通過語言、通過手中的畫筆、通過任何其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們不妨也嘗試將自己的視角轉換為孩子的視角,認同他們,理解他們,與他們交流,與他們共鳴,同他們一起欣賞和表達這童真的世界。
當孩子想要去體驗許多與往常不一樣的體驗,不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們牽著他們的手,給他們出一道選擇題,讓他們自主選擇最佳的嘗試辦法,并告訴他們:我們陪在你身邊!我們在支持你體驗不一樣的感受!……
這又是早前的另一天。女兒晚間從茶幾上蹦下來,腳被磕到了,第二天早上叫著腳腳疼。我心疼地輕撫著孩子略微有些腫起來的腳踝,孩子卻擔憂地說:“這樣上學的時候我就只能坐著,不能跳,不能跑,不能跟我的伙伴們開開心心地玩耍了!”她的著落點原來根本不在于我關注的腳踝腫起的疼痛,而僅僅在于:不能跟人交流,不能自在玩耍。
于是我回答她:沒有關系的,我們先請醫生阿姨檢查下要不要緊,不要緊的話我們依然可以去幼兒園。如果還是有些疼,你可以用說話的、用講故事的,用畫畫的,也可以跟小朋友開心地玩呀!
女兒很興奮地點點頭,復又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