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一個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怎么防治?
社會穩定、物質豐裕,心理問題發病率、自殘與自殺比例卻連年增長,問題在哪?訪談中,鄭州市黃河路第三小學校長杜豫羅列了幾個方面原因,如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心理敏感;在家庭中,有些家長可能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注意溝通的方式;再或是學生學習壓力本來也比較大,沒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良情緒無法及時排解;網絡發展迅速,社會新聞包括一些社會輿論、不正確的思想,也會很快影響到孩子等。
那如何判定一個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七標準,即智力正常、情緒協調,心境良好、具備一定的意志品質、人際關系和諧、能動地適應環境、保持人格完整、符合年齡特征。
如何判斷孩子是短暫的情緒失落還是已經形成了心理疾病,付巧云也提出了四點意見:看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該年齡階段大多數兒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為特征、看問題行為出現的頻率、問題行為表現的嚴重性及問題行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如果孩子偶爾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不能算是心理有問題。如果孩子的某種問題行為經常出現,家長就要重視,并考慮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及時向專業人員咨詢。同樣,每個孩子幾乎都有一些偏離正常行為的現象,問題輕微的,不能說明孩子的心理有問題,如果問題比較嚴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狀況有問題。”
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升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青少年。對待心理問題的防治,了解心理問題咨詢治療辦法非常重要。“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有家庭治療和心理治療。”付巧云介紹,所謂家庭治療是通過家庭咨詢或治療的方法讓家長和孩子面對面溝通、做游戲、共同完成某項工作等來增強親子關系的鏈接、夫妻關系的修復和家庭成員的相互理解支持,以達到家庭和諧,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心理治療是從“心”入手,運用心理學的技術和方法,對來訪者進行心理治療干預,幫助來訪者真正打開心結,緩解壓力,走出抑郁,讓其重拾信心,回歸正常人生軌跡。
家庭、學校怎樣做好協同關注?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孩子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作用的結果。“對于??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非常需要做好家校協同。”杜豫針對此也提出了幾點建議,如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定期通過家訪、學習講座、家長課堂、電話聯系、“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溝通、培訓,加強生命教育,指導家長教育孩子注重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建議家長定期帶孩子走進大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走進社區參與公益活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教育孩子勇敢面對人生的挫折,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平等、民主寬松的家庭環境等。
也有一部分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成長,也一直在與孩子溝通交流,但收效甚微,甚至于孩子產生明顯的對抗性,這些問題如何應對?付巧云表示,溝通沒有秘訣,父母必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
要學會傾聽,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恰當的機會,不要總是試圖在臨時想起的、不固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要討論相互間的差異,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在觀念和意見上存在差異,父母應當認識到,這些差異實際上提供了重要的機會,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養方式和限制措施,與孩子一起商議和制定新的制度,從而幫助孩子發展有用的社會技能。
此外,在溝通中避免反應過度,父母絕對不要帶著焦慮和情緒與孩子交談;要和孩子交朋友,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樂意敞開心扉。“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勵和獎賞。如果孩子和父母談話時受到批評,他會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獎勵而是懲罰,這將傷害他繼續與父母直接交流的積極性。”付巧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