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情式溝通(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式溝通)
01
上星期,我工作上出了些狀況,被領導批評,心里很不爽,下班回來巴拉巴拉地跟老公吐槽。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可是,他沒等我說完,就直接問:“所以,是不是你的失誤?”
我有點惱怒:“重點是你沒看到他那態度……”
“是你的錯就沒什么好說的,道理上你領導沒有錯……”老公一句話把我的嘴給堵上了,氣得我一星期沒跟他說話。
他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就知道講大道理。我不懂道理嗎?我不知道是自己的失誤嗎?我懊惱的不單是領導毫不留情的批評態度,還有“怒己不爭”的自責。
也許,在他看來,都是成年人,說話做事要講道理??墒?,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需要的不是一個跟我講道理的人,而是一句安慰、一個擁抱,一個懂我情緒的人。
就好比,兔子覺得胡蘿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因此每次請貓吃飯,它都點胡蘿卜
兔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貓卻未必認可,最終,兔子一片好心被當作“驢肝肺”,貓認為兔子只顧自己,不考慮別人,自私自利。
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看問題,兔子和貓都有“理”,但恐怕從今以后就要“友盡”了。
02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如果要評選出一份“最令人討厭的溝通方式”榜單,你會怎么選?
結果,“講道理”名列前茅。
發小希希就特別愛講道理。別人家婆媳鬧矛盾,他開口就是:“一個碗敲不響,婆媳相處應該……“
別人工作受了委屈,他就分析起職場之道,指出別人這也不是,那也不對。
朋友聚餐“侃大山”,他常常糾錯,滔滔不絕大講人生道理。
有一次,一個朋友調侃道:“菜還沒上,雞湯都喝飽了?!?/p>
雖說是玩笑話,但想想也是。朋友在一起互相吹吹牛、扯扯淡,有時候純屬放松解壓。
你偏要認認真真地把它放到道理上去講,搞得好像別人不懂道理似的,能開心嗎?
鬼谷子說:“說者聽,必合于情?!?/p>
在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傾訴的人想要的只是一個安慰而已。
用感情去包容別人,用真情去理解體諒他人,而不是想辦法去改變他們,才會讓人感到舒服。
溝通大師吉拉德曾說過: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氣氛才會融洽。
這,是一種能力,是最高級的修養。
03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提出的,是一種將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
你快樂,我能懂,你悲傷;我能察覺,并及時做出反應:寬慰情緒,理解感受。
人在溝通的時候,往往并不是尋找答案,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納。
就像前面說的我與老公的例子。
如果我老公耐心傾聽完我的敘述,不是跟我講道理、論對錯,而是說:“人無完人,雖然是你的失誤,但你領導這種態度也確實過分了……”
我的情緒得到了安慰,精神上得到了支持,自然會主動把話題轉到自己的失誤及今后的改進上來。
對錯要論,但要放在愛和共情的后面。當對方感受到的首先是共情的時候,那個看似不可理喻的TA,自會放下防備與驕橫。
人際關系也是如此,有時候可以因為一句話讓所有的感情崩塌,有時候也可以因為一句話讓所有誤會煙消云散。
正如一句話所言:低情商的人講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
講道理的人,贏了道理,輸了感情;懂共情的人,感情占了上風,道理自不必說。
然而,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從自身出發,總是會犯“兔子請貓吃胡蘿卜”的錯誤。
想做到更好地與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就是在最合適的時刻使用最恰當的溝通方法,也就是學會“共情”。
共情不是妥協,而是共贏。懂得共情,才能讓彼此產生共鳴,彼此滋養,實現共贏。
如果你有人際關系的問題或是現在正處于人生重要關卡,一定要讀讀這本人際療愈之道。必會讓你提升共情能力,“有溫度”“有力度”地溝通,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構建幸福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