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和山西是以哪個山為界(山東和山西是以哪個山為分界的)
我們都知道河南河北是以黃河為界,黃河以北叫河北,黃河以南叫河南。那我們經常說的山東和山西,到底是以哪個山為界呢?!
上學時,我記得地理老師說的是太行山,可我們現在翻開中國地圖,很明顯的你會看到,山西山東之間,隔著河南河北省。太行山以東,是河南河北啊,也不是你山東啊?!那山東和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呢?!不是太行山的話,又是哪座山?有人說崤山?還有人腦洞大開的說是泰山?!五花八門的都有。
太行山
泰山
那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一下。看看地理老師不告訴你的,我們今天能不能以歷史的角度,來找到答案!
山東。毋庸置疑的,肯定是山的東面。到底是哪個山的東面呢?!
翻開中國歷史,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這個時候,“山東”不單單指今天的“山東省”,它是泛指秦以東的六國領土,“山東六國”。這時,“山東”是一個地域性的泛稱,還不是一個準確的地理概念.(翻開當時地圖,你會很明顯看到,當時六國皆在秦國的東面)
唐代和北宋時,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被稱作山東。唐朝末年,有人也稱齊魯大地為山東。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
此時,太行山附近,你會看到河北西路,河北東路。今天的山東省,當時劃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時候,“山東”已經是正式的行政區劃名稱了!
元朝,山東歸屬于中書省,山東地區設立了東平行省、濟南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形成了四級地方行政制度。
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河北、山東、山西.這些地方都在當時的首都“大都”北京附近,由中央直接控制,可以直接掌握軍事,賦稅,糧食,政治,官員任用等方面的權力,避免中央弱,藩鎮強,藩鎮造反的情況發生!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全國設置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隸、南直隸、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云南。
山西和山東,皆為獨立行政區。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的一部分;山東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遼東。這說,明朝時的山西布政使司和山東布政使司大體上是按照太行山為分界。
今天的山東地區那時候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西三府東三府(濟南府、東昌府、兗州府,青州府、萊州府、登州府)
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
此時,河北省當時屬直隸,山西和山東間隔著直隸(河北)。
新中國建立后,行政區劃慢慢變成今天模樣。而山西和山東,實際并不接壤,中間隔著河北河南。可我們仍舊按照約定俗成的叫法,以太行山作為兩省的分界。
我們接下來說一說太行山。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太行山脈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余公里。
太行山地質地貌: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太行山脈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