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催 輕松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關于如何提高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
生活由瑣碎的日常構成,一般情況下家里不會有什么大事發(fā)生,但很多家長還是被氣得夠嗆。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yǎng)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jié)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很多小事上,孩子的不配合、拖拉磨蹭,很容易就會讓父母崩潰。
按照父母的構想,如果孩子足夠配合,一天的時間可以做很多事,不僅可以讓孩子學好玩好,還會有不少親子互動的相處時光。
一個媽媽和我講過她某個崩潰的周末:
好不容易有個雙休,原本打算讓孩子周五晚上把作業(yè)做了,然后周六早上一家人搞完家里的衛(wèi)生就可以出發(fā)去城郊的景區(qū)露營,過個愜意的周末。結果孩子一晚上都在玩手機,催他做作業(yè)催的我一肚子火。更氣人的是,原本2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作業(yè),做到周六中午還沒做完,我提前做好的計劃安排全都亂了,一個周末就這么泡湯了。
起床、睡覺要催很多遍;
拿出作業(yè)準備寫,卻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推遲拖延;
學習沒跟上,玩也玩得不盡興;
諸如此類的事情,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因為孩子對時間的管理能力太差。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讓父母擺脫“催”的魔咒,輕松養(yǎng)娃。
01
強化時間概念
人對于不緊迫的事情容易產生懈怠的心理,所以孩子很多時候拖拉磨蹭只是人的正常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各種大小事情去強化孩子的時間概念。具體的做法就是:不管大小事情,父母最好都給孩子制定一個明確的時間期限。
例如:
再玩十分鐘就要把手機還給我了;
這半個小時做英語作業(yè),做完了休息十分鐘再做其他的;
2個星期內我們一起看完這本書。
這些帶了具體時間的話語,對孩子其實有一種暗示,會提高孩子對時間的重視程度。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清晰地接收到“在哪個時間段要做哪件事”的信息,人會更愿意做清晰已知的事情。
父母在說這些話的時候,要盡量用平和的語氣,去給孩子傳遞這個時間概念。而不是非常居高臨下地命令或恐嚇孩子,那只會讓孩子產生對抗心理,注意點都在和父母做抗爭上,反而忽略了對時間的管理和重視。
至于時間期限如何制定,父母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總的原則是多留給孩子緩沖和反應的時間。
02
做計劃別太詳細
每年的寒暑假,網上都會流傳出一些父母為孩子制定的假期時間表。這些時間表不僅會把孩子從起床到睡覺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而且非常細致,基本每個事項都會精確到分鐘。
這種時間表看起來很牛,想要堅持下來卻很難,因為太過詳細了。
而現實生活的常態(tài)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每一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有新的變化發(fā)生:
原定半小時做完的數學作業(yè)可能遇到了難題,一道題目就花了四十分鐘;
學習的時候家里來了親戚,要出去招呼一會兒;
身體不適等客觀原因的干擾;
在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孩子很容易就會放棄原本的計劃,并因沒能堅持而產生挫敗心理。
我們的學習生活不可能像電腦程序設定一般精準運轉,所以我們也不能對孩子的計劃做精準規(guī)定。
尤其是在剛開始給孩子培養(yǎng)習慣的初期,更不能過于僵硬,而是要幫孩子制定彈性計劃,比如以上午、下午、晚上等時間段來制定計劃,有些任務則可能需要以周、月為單位。
總之,要給孩子一定的范圍可以作調整,這樣既能讓孩子要做的事情有計劃性和緊迫感,又不至于給孩子太大壓力。
03
避免催促嘮叨
催促嘮叨是很多家長都會用的一個手段,雖然大家都發(fā)現這樣做并沒有什么用。
只是一個早上的時間,父母就要經歷催起床、催洗漱、催吃早餐、催出門4個階段,往往是父母急得都恨不得替孩子做這些事了,孩子還慢條斯理的,一點都不著急。
要想提升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改掉的就是“催促嘮叨”的習慣。
大量的事實都證明了催促嘮叨并不能讓孩子變快,反而有很多弊端:
首先是讓孩子變得沒有責任心,很多原本是自己的事情,也完全依賴于父母的催促,做事缺乏主動性;
其次是容易激起孩子的對抗心理,就是常見的“越催越慢”;
最后,還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因為父母的緊張焦慮會給孩子傳遞一種“我沒用”的信息。
當然,不催促并不代表完全不管孩子。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做準備,比如早上提早幾分鐘叫孩子起床,間歇性地提醒孩子“我們還有15分鐘就要出門哦,你做好準備了嗎?”這好過在時間已經來不及了的情況下一直催孩子快點快點。
04
時間安排勞逸結合
很多孩子一到周末或是假期,就特別容易進入“放縱”的狀態(tài),明明是用來放松的假期,卻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放縱”是因為平時休息的時間被壓縮的太少了,一旦找到機會,孩子就會控制不住自己。
所以平時父母和孩子制定計劃時要勞逸結合,休息方式也要避免過于單一。
這樣孩子才不會在學的時候想著玩,玩的時候又擔心其他事沒做好。
從現在起,和孩子一起學著管理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