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上學不遲到(孩子們 每天 起床 要 上學)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為孩子各種操心,可孩子卻越來越被動,越來越難養,這是為什么呢?最近在樊登·妙手讀書會上,聽了樊登老師講了自己養育孩子的一段小故事,我很受啟發。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樊登老師說,他的兒子從上小學起就沒有遲到過,每天早上,爸媽根本不用催他起床,鬧鐘一響,只是推一下,自己就爬起來了,然后自己洗臉穿衣服吃早飯,最后背著書包在爸爸臉上親一下,說:“爸爸我上學去了!”,轉身就走了。
這簡直是所有家長夢寐以求的完美情境。
大多數有孩子的家庭早上都是雞飛狗跳的,孩子死活不起床,父母用各種辦法把孩子弄醒,然后就是催著洗臉、催著刷牙、催著穿衣服吃飯,甚至有的父母為了節省時間,連叫醒都不用了,直接上手給睡夢中的孩子洗臉穿衣服刷牙喂飯……
這時候孩子是完全依賴在父母身上,被父母托舉著前行,自己沒有一點的驅動力。
樊登老師是怎么做的呢?
原來,他的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去一個地方參加活動,孩子說了句“咱們快去,別遲到”,這時候樊登老師專門停下來,對孩子的這種行為進行了表揚和肯定。
他說:“你知道嗎?你有一個行為很棒哦!”
孩子問是什么行為。
他說:“你這個人很守時,守時是一個非常好的素質哦,這個社會上的人都喜歡跟有素質的人在一塊打交道,所以你這個行為很受歡迎,非常好!”。
從此以后孩子就愛上了守時這件事。
這個方法的奧妙在哪呢?
一、抓住、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很多家長往往只盯著孩子的錯處、缺點,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你這個地方不好,那個地方不對……
可結果是,越是禁止,孩子越犯,越批評,越改不好;有的雖然改了,但變得唯唯諾諾;有的所幸變皮了,麻木了,你說什么,他都不聽, “死豬不怕開水燙”。
孩子的缺點不是白紙上的黑點,不是涂抹下去就好了那么簡單,事實上 “父母的眼光就是營養,盯到哪里哪里就會生長。”
曾經給大家推薦過一部很暖心又頗有能量泰國短片《每天進步一點點》,講述的是一個喜歡踢足球的小男孩,可是基礎不好,教練告訴媽媽,他跑得不快,跳得不高,頭球技術基本為零。
媽媽很沮喪,但回到家,她卻跟孩子說:“教練說你一直很努力,在這之前,你完全不會用頭頂球,但現在你時不時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一點點就夠了哦!”孩子聽完后渾身充滿了力量,馬上投入到了訓練中。
就這樣,在媽媽一次次的鼓勵下,小男孩一次次在摔倒中重拾信心,一次次地練習,一次次地奔跑,跳得一次比一次高。
最后在比賽中用自己之前最不擅長的頭球方式,幫助球隊進了一球,拯救了球隊。
想想,如果媽媽跟孩子的反饋是,你投球太差了,再不好好練習,教練就不要你了!
孩子可能也會去練,但在沮喪的心情下,很難練得那么投入,那么帶勁。最終很可能在一次次失敗中喪失了信心和勇氣。
所以清代教育家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1975年母親節時,正在哈佛大學讀書的比爾.蓋茨在寄給他母親的賀卡上,寫了這么一段話:
“我愛您媽媽!您從來不說我比別的孩子差;您總是在我做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地方;我懷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時光!”
從這張賀卡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比爾蓋茨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母親那里得到的,更多是正面的贊許,正是這份贊許,使他大學未畢業就去創業,并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正如《正面管教》里寫的這段話:
對于這個問題,我從中醫的角度是這么理解的:
我們不需要明察秋毫地分辨孩子身上的缺點和優點,而是把這些看成是一個成長狀態,就像一顆小樹苗,各個部分的生長雖然參差不齊,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先快后慢,有的先慢后快,但都處于不斷往上生長的狀態,我們看到的只是目前呈現出的生命狀態,所以無所謂優點、缺點。
可以回想一下,當我們受到表揚時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心情一定是舒暢的,心也是開的。就像知乎里一個網友的描述:“被表揚的感受,心和眼光,瞬間溫柔 如藍天白云一樣……”
所以這時生機會變得很旺盛,是一種向上的勢。
但被批評的時候,往往覺得沮喪,失落感,生機變得萎靡不振,這是一種向下的勢。
所以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優點上,雖然狀態不會立刻改變,但生命力是勃發的,整體的狀態就會蒸蒸日上、越來越好,就連以前的短板也會逐漸補上。
二、要給這種正向的行為命名,解釋
我們不但要夸獎,還要給孩子的行為命名。
比如:
當孩子嘗試玩一種比較難的活動器械時,雖然可能只是邁出一小步,也要跟孩子說,寶貝,你剛剛表現得很好,這個行為叫做勇敢,你真棒。
當孩子做手工時,一次一次地失敗,一次一次想出新的辦法,這時可以跟孩子說,你這種行為叫做探索。
當孩子玩完了玩具,主動把玩具收起來,這時候你可以和他說,你這個行為叫自律,懂得自己管理自己,非常好。
為什么要命名呢?當這些行為只是行為,在腦海里只是模模糊糊、混混沌沌的影子,而一旦給予命名,就會讓它變得清晰、具體,這也是一種強化。
當這些充滿正能量的好詞在孩子心里安營扎寨,孩子自然就會見賢思齊;當孩子發現自己和這些美好有了鏈接,就會覺得自己很不錯,產生榮譽感、成就感。自尊心也會增強。
這種高自尊的心態,會讓孩子越變越好,即使遇到困境,也更有力量讓自己走出來。
曾聽朋友講過一件事,她上初中的時候,班上轉來一個從偏遠農村來的同學,剛來的時候各科基礎都非常薄弱,英語完全沒接觸過,第一次測驗,比以前總是墊底的學生分數還低很多。
那時每天放學時,老師都會讓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留下來補課,這些學生在班里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小群體,關系密切,互相抱團取暖,而他也成了其中一員。
但其實這個同學以前在自己那個地方,是非常優秀的,也是在周圍人的稱贊中長大的,內心覺得自己就應該是出類拔萃的,所以咬牙努力,最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市重點,而班里以前那些墊底的學生還在墊底。
他和那些成績墊底的同學相比,以前實力可能差不多,但最大的不同就是心態。
他堅信自己本就應該是優秀的,不應該這樣,所以能夠奮發向上;而他的那些同伴卻覺得自己不行,所以才會安于現狀。
所以,當一個孩子自尊比較高的時候,無論面臨任何境地都很難自我放棄。
而且,當一個孩子習慣于追求價值感、榮譽感這些精神財富的時候,就找到了一種高層次的內驅力,就會把自我成長當成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而不會被一些淺層次的需求誘惑,自然也會越來越優秀。
可能有些人會問,難道缺點就不能提了嗎?我覺得提不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缺點這件事不要太緊張,太焦灼,這樣我們很多的能量就會被壓制住。能量就會很低,甚至充滿負能量。
記得德國有位叫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家說:“教育是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當我們自己的能量不足時,對孩子的影響力也是微乎其微,只有我們自身有足夠的正能量,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正向的影響力,喚醒孩子更多的潛能。
互動話題
談談你是怎樣讓孩子變得自律的,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