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關鍵詞:家庭教育 激發興趣 成就感 職業目標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情緒對于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心境,學習中感受到的成就感,以及對于未來清晰的職業規劃,都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重要組成部分。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要使孩子會學、愛學,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是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最有效的途徑。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對學習充滿興趣,哪怕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也要至少喜歡學習。我們都知道,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是建立在“想”和“要”的基礎上的,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就談不上學習了。
那如何陪伴孩子愛上學習,對學習充滿興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呢?
給孩子一份好的心境
一位心理教授曾專門研究了情緒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結果表明,情緒高漲、輕松愉快的進行學習的學生比情緒低落、憂郁、憤懣的,成績會高出20%左右。要想讓孩子有好的心境,一個和諧的家庭關系很重要。
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親子關系也包括孩子的父母和祖輩的關系。一個孩子生活在和諧的家庭關系里,感受著親人之間的相親相愛和親人們對他的愛,他的內心會很和諧。做事情的時候便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能夠做到最好。
有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不學習,不是他不愿意學習,而是他不能學習,不能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沒準就是有一個很糟糕的家庭關系。孩子都是上進的,不過他的上進心有時候會受到外部各種因素的干擾。
若想孩子發揮出最佳的潛能,父母要設法使他們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可是現在很多父母不注意這一點,他們心情不順的時候就會拿孩子當出氣筒,或者看不慣孩子的所有行為,在周圍嘮嘮叨叨,使孩子心情煩躁。
因此,要想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就不要吝嗇你的贊揚和欣賞。孩子會覺得,原來爸爸媽媽高興我這樣做!逐漸的他就會本能的往這個方面多做一點,做的次數多了,事情就容易了,孩子也產生了興趣。
父母需要營造一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境。孩子能夠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專注習慣,周圍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書桌上,只能放有書本等相應的學習用品,不可擺放玩具、食品,更不能有電視機、電話等聲音干擾。
父母也盡可能不在孩子學習時進進出出,大聲干擾。此外,室內的光線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光線柔和適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盡量不要破壞孩子專注的心境,使孩子注意力不被打擾,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孩子以更加輕松的心境去學習。
分享孩子的學習成果,讓孩子有成就感
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當孩子取得了進步時,滿足孩子的成就感,與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對孩子來說,體會到成就感才容易形成自信心。自信心和成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自信心,他就會主動的學習,也就容易獲得成功。
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滿足,并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為他們去制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覺得能夠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動力去做,就會獲得成功。
“
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學會拼音和常用漢字后,可讓他們給外地的親戚寫封短信,并請求遠方的親人抽空給孩子回信,讓他們嘗到學習的實際效用,這樣孩子就會更有成就感。
平時孩子的功課和一些屬于他自己的事情要讓他自己去做,更能體會到完成事情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果孩子成功了家長再提出新的目標,讓孩子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孩子都喜歡被夸獎和鼓勵,在孩子完成既定目標后,和孩子分享這一份喜悅,會讓孩子對下一次的挑戰更加充滿信心。
初入學的孩子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他們回到家會興致勃勃地向父母講述學校的學習生活。這時,家長應耐心傾聽,并和他們討論學習生活,這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
“
為了促進孩子成功,可以經常說:“別緊張,你的想法很好,能把想法說的具體一些嗎?”為了幫助其成功,就說:“你理解的很準確,要是聲音再大一點就更好了”“別著急,再想想,我相信你能想起來的”為了盼其成功,就說:“別灰心,下次還有機會,我們再爭取。”等等。
當成績不如預期,家長積極的態度、表情和語言,也會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孩子,激起孩子更大的熱情去向父母期望的方向靠攏,從而使期望成為現實。
孩子的健康學習成長,需要我們積極的鼓勵,要在潛移默化中去塑造孩子自信、快樂、不畏挑戰的性格。
建立職業目標
心理學家威廉.戴蒙在《兒童心理手冊》中這樣解釋“目標”:
為了完成對自我有意義,同時對他人,對世界有價值的事情時,產生的穩定且可概括的意圖。目標可能會變,但至少確保一個人在足夠長的時間里,在行動上做出承諾,并有所進展。
因此,我們經常說的考一個好成績,這只是短期目標,是達成終極目標的手段,并不算真正目標。
”
什么樣的目標才算真正的目標呢?
取得一個好成績,考取航天大學,成為航天員,為祖國爭光;
想幫媽媽減輕負擔,成為一個自動化電器設計師,發明可以做家務的機器人,解放更多人的雙手。
我們平時對孩子的很多引導,把手段和目標搞混了,只限于對自己有幫助,當下有價值,沒有突出對社會的價值,容易陷入短期的困惑。
如果你把孩子的目標就定在目光所及的事情,那么生活隨處可見都是目標:成績、興趣、身高,甚至是平時的身體鍛煉都會冠上KPI,這無疑會讓孩子透不過氣來。
而我們給孩子做教育規劃,把時間軸拉長,你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短期目標不用花費太多精力。
無目標
大部分孩子其實都是無目標者,對于他們來說,當下就好好學習,拿一個好成績就可以了。沒有長期目標的驅動,對外界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都非常的低下。
想要改變現狀就要讓這類孩子意識到,沉浸在這樣的情境下,當下可能感覺到快樂和幸福,但未來的生活一定是困苦的。
虛空的目標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很多孩子會渴望成為網紅、電子競技選手、主播等職業,很多父母為此陷入困擾,以此來逃避學習,并認為不學習也一樣可以過得很好,但這真的是孩子的目標嗎?
這種情況,父母可以通過提問或者帶孩子直接了解行業,揭開光鮮亮麗的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需要提升的技能,他們的盲目追崇的熱度便會慢慢消退。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身側的第一人,要想幫孩子找到方向感,避免陷入迷茫,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好四個角色。
陪伴者
成為孩子的陪伴者,關鍵是要學會傾聽和引導,順著孩子的興趣去引導孩子,聽到他的思考和表達。
很多時候,在談到孩子未來的時候,是我們一直在喋喋不休,而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表達機會。
孩子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引導孩子動手實踐,接觸社會,了解世界的多元化,從而找到自己的職業目標。
激勵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才能,父母要做的就是挖掘出孩子的天賦。關鍵是看到孩子感興趣的方向,同時鼓勵孩子為自己的目標付出行動。
我們不光要激勵孩子學到知識和技能,更要思考怎么樣讓孩子在學習這些東西的同時,激發他的自信心,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練
有的時候,我們是孩子生活的教練,也是人生的教練。我們需要嚴格,但在培養孩子目標感的過程中,對孩子要有留白,讓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探索空間;自由,孩子的目標是自己選擇的,而不是父母強加的。
在追尋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需要孩子自己做選擇,父母無法代勞,如控制欲太強,只會有反作用。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確定目標之后,思考孩子的天賦和興趣與外界需求和機會的匹配度,然后激發孩子為此付出行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建議家長把眼光放長遠,幫助孩子建立長遠目標,這樣當下遇到的很多困難,只是拿到長遠目標的墊腳石。
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幫助孩子實現自己心中的目標。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幫助孩子實現價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