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么和叛逆孩子溝通技巧(如何引導孩子情商)
閨蜜雪莉在我們眼中是一個溫柔、稱職的媽媽,因為她有孩子后,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包攬孩子的吃喝拉撒,關注孩子喜怒哀樂,希望養出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然而,最近她卻越來越力不從心,因為漸漸長大的孩子開始變得叛逆、無禮,經常動不動就和她冷戰、摔門離家,讓她心碎不已。
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為何我們全身心的付出,在孩子身上卻看不到回報?
這一切都根源都在與親子溝通上。
親子間的溝通不暢,會讓細微的矛盾沖突逐漸放大,最終讓兩代人之間心越來越遠,越來越冷。
要知道,親子溝通從來不是不以控制孩子、讓他們順從聽話為目的,而是能夠貼近他們的內心,發現他們的潛力,贏得他們的信任。而《親子溝通密碼》一書就是以此為目標創作,
本書作者Liliane是兩個青春期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高情商溝通專家、演說家、投資人、跨國商業談判首席翻譯、海外華商會副會長。
在書中,她以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理論和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學為基礎,結合自身在心理學、教育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國際協作和商務談判中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了親子溝通的7個關鍵密碼,分別是動態、反挫、觀察、聯結、讀心、引導和賦能。
通過這7個親子溝通密碼,Liliane幫助許多家庭改變了原有溝通風格,重建了親子關系,開啟了幸福生活。
親子溝通密碼1——動態
每個人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學會動態地看待孩子,看待情緒,看待自己,會讓自己的視野放大,獲得新知。
而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懂,常常容易將“刻板印象”投注在他人身上,尤其是父母。
比如昨晚我們在小區里散步,遇到的一家人,夫妻倆正在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突然爸爸義憤填膺地說:“兒子不是不聰明,就是懶……”然后一一列舉了孩子的各種懶惰行為,絲毫不理會走在后面的孩子越來越低落的情緒。
著名傳播學奠基人沃特·李普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
我們是先理解,后定義,還是先定義,后理解?
通常我們大多數人都容易陷入“先定義,后理解”的誤區中,就比如這個爸爸,他認為孩子懶,那么就會把孩子的很多行為如學習成績不好、做事情不積極等歸結為懶惰,而這種刻板印象投注在孩子身上,也會讓孩子產生錯誤認知,進一步認為自己就是懶,改不了,也不想改。
如何破除這種刻板印象呢?書中介紹了一個小工具“刻板印象清零表”(如圖)。
將我們的刻板印象、它的反義詞以及具體事例列出來,比如“懶惰”的反義詞是“勤快”,具體事例“孩子會在媽媽大掃除的時候幫忙掃地、擦桌子”等等,通過這樣列表,我們就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孩子,從而也讓他們認識到全新的自己,做出改變。
一個無法看見父母真實需要的孩子是不具備同理心的孩子,我們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同時,會讓孩子理所當然的覺得父母的需要都不重要,我們的需要凌駕于一切之上。
親子溝通密碼2——反挫
人生猶如航船,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當面對挫折、失敗、矛盾、沖突時,你會怎么做?。
作者講述了自己在過去7年中曾被多次誤診為癌癥的經歷,在反復治療無果后,他們一家甚至飛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求醫。當時,她在美國一家醫院里治病,聽到病房外有鋼琴聲傳來,是一個小男孩在彈琴,她以為這是志愿者給病人們的寬慰,后來才知道,小男孩也是病人,來這里住院治療白血病的。
這件事讓她意識到:“我們無法改變經歷,但我們可以定義經歷帶來的意義。”
積極面對挫折的結果是,不僅她重新收獲了健康,老公孩子都在她的影響下更加積極生活。
從失敗中尋找積極的意義,是童年中的每一個人的人生大禮。當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時,也會效仿父母,給自己按下那個轉換思維的啟動鍵,從積極的一面去解讀它,戰勝它。
親子溝通密碼3——觀察
一天下班回家,孩子他爸看到書房被弄得亂七八糟,于是氣不打一處來,揪住在一旁玩耍的孩子就說:“你怎么總是這樣,亂丟東西,能不能懂事一點?”
他不知道,孩子之前是在書房里搗鼓著要給爸爸送的父親節禮物,還沒來得及收拾。
由于爸爸的一通責備,接下來的事情不難猜,爸爸生氣,孩子委屈,不是各自冷戰就是互相吵架。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于去評價孩子,而不是觀察孩子。殊不知,評價引發溝通危機,觀察才是正解。
觀察,是細察事物的現象和動向;而評價,是對事物或人進行評判分析后得出的結論。
前者與事實接近,而后者常常容易摻雜個人主觀意見,形成刻板印象。
“你總是這樣,亂丟東西”這是評判,而觀察是“我看見書房桌面擺滿了各種文具”。不一樣的表達,會讓孩子有不一樣的反應。
如果使用觀察方式和孩子溝通,他可能自己就會覺得把書房弄亂了不好意思,然后把關注重點放在怎么改變這個事情上面,而不是放在對抗我們的情緒上。
親子溝通密碼4——聯結
聯結是從心底里去理解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需要。
和孩子講道理的前提是,我們要先和孩子建立溝通的基礎,那就是理解和信任。書中介紹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先同理情緒,再討論問題”。
通過“描述觀察+表達感受”的對話,來識別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情緒,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理解、被信任和被接納的,他們能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需求。
親子溝通密碼5——讀心
馬歇爾·盧森堡說,大多數暴力的根源在于我們忽視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就好比上文中提到的指責孩子“總是這樣亂丟東西”的爸爸,他可以強令孩子收拾好東西,卻忽視了,這只能解決孩子的錯誤行為,卻因為沒有去體會他的感受,沒有理解、關注他的需求,從而造成了心結產生。
如何讀懂孩子的心,了解他們的需求?就需要用到書中提到的4C模式,聯結情感、確認需要、縮小差距,創建行為計劃。
之前我們已經說到聯結情感和確認需求,在此基礎上,緩解情緒,縮小策略與“需求”間的差距,把權利還給孩子,共同創建執行計劃,達成一致目標。
親子溝通密碼6——引導
沒有孩子可以被說服,除非他愿意。
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而不是強令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式改變。
我們常常會陷入“關注孩子身上的問題,問題反而會越來越多”的惡性循環,如果能嘗試忽視問題,把重點放在目標上,問孩子和自己:“你的目標是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就能夠避免無謂的指責和沖突。
這便是以成果為導向,進行引導式溝通的優勢。
親子溝通密碼7——賦能
最后一個親子溝通密碼是“賦能”,給孩子賦能,需要家長具備3種能力:反轉力、接納力、強制力。
當孩子失敗受挫時,告訴孩子“你能行”“再試試一定能成功”等,這樣的反轉力讓孩子能夠得到及時的肯定回饋,從而不會質疑自己,失去自信心。
接納力則是父母應該學會管理期待和現實的差距,我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然而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學會管理我們的期待值,在現實中去發掘孩子的優點,點亮優點,會讓孩子越變越好。
強制力說的是要有原則和底線,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也需要給孩子制定規矩方能成成才,當面對挑戰原則性的問題時,溫和而堅定地說不,同時也是讓孩子學會理性認識。
結語:
“孩子隨身攜帶著一個隱形工具箱,我們所用的溝通方法、對話方式,他都默默地收納在自己的工具箱里,成為他為人處事的法寶。”
因此,千萬不要小覷了親子溝通的意義,相信這7個親子溝通秘密,會幫助我們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擁有美好的生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