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研究小學生心理和行為發展,我一般把一二年級稱為低年級段,把三四年級稱為中年級段,把五六年級稱為高年級段。在很多學校里,老師們也常會稱這小學低段、中段和高段。之所以把小學分成三個階段,如果單純從學校教育角度來看,主要是從小學生對環境和心理適應性來劃分。
在小學低段和中段期,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們,都感覺到孩子管理和教育相對較容易,可是到了高段,即五六年級時難度就突然增大了。孩子們不愿意聽老師和家長的話,自我意識明顯增強,再用原來的老辦法去管教根本不起作用。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小學高段的孩子有突然的變化,又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去管教五六年級的孩子呢?今天我來給大家進行深入分析,然后給出3個妙招助你升級管教模式。
第一招:讀懂孩子,從他們在學校的成長變化開始。
對于家長們來說,看似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卻往往讀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后,心理成長變化特別迅速,幾乎每兩年就會邁上一個臺階。因此,對于家長來說,不妨先把目光投向學校,看看孩子在學校里的成長變化,然而再從家里著手教育。
對于低年級段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才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對新環境還很陌生,完全有別于幼兒園教學與管理也需重新適應。在這兩年時間里,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基本上都特別愿意聽老師的話,在教學與管理方面相對比較容易。
到了三四年級這個中年級段,由于小學生對學校環境、老師、同學都比較熟悉,認知、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膽子會越來越大。此時他們對老師的管理和教育的服從度開始出現分化現象,有些家教好的孩子在學校里紀律性和自控力都相對較好。而那些家教較差的孩子,則開始成為老師們最頭痛的對象。
而到了五六年級這個高年級段,有很多老師突然發現學生管理和教育難度突然加大,有些孩子干脆就不聽老師的話,經常不遵守課堂紀律,不愿意認真完成課堂練習,不愿意寫課外作業,經常在課間大聲喧嘩和追逐打鬧等。成績兩極分化現象明顯增強,管理難度較大,這使很多帶高段的小學老師感覺很累,甚至面臨著很大的壓力。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和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經常性的聯系,老師們也會把孩子在校表現反饋給家長。當然,對于老師評價較好的孩子父母來說,自然是充滿著喜悅和欣慰。可是對于經常收到“不好”消息的家長,他們內心會不斷產生焦慮感,脾氣不好的家長甚至會拿孩子撒氣,試圖用打罵手段來逼孩子就范,但是這樣做往往不會起到任何效果。
那么問題來了,家長該如何正確管教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呢?請跟著我的節奏走往下讀。
第二招:給孩子升級家庭地位,讓孩子看到自己正在長大。
由于很多家長有一種慣性思維,總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結果就經常用說教的方式試圖讓孩子聽話,可是一直這樣做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對家長的套路越來越熟悉。有時父母一張嘴,孩子都知道他們要說什么,于是便馬上做出反應,要么頂嘴,要么說不,要么干脆就什么都不做。
尤其是孩子到了五六年級時,家長發現管教孩子越來越難,甚至有時你說什么孩子都聽不進去,幾乎到了油鹽不進的地步。相比孩子熟悉父母的管教套路,家長反而讀不懂孩子,當然管教無法有針對性,怎么辦呢?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家長必須要正視一個現實,那就是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如果這時你還以為孩子仍然處于兒童期,肯定會用錯誤的育兒觀念和方法每天面對孩子。該如何對孩子實施青春期教育呢?
首先,家長要升級孩子的家庭地位,簡潔直觀地告訴孩子,你已經進入青春期。有一定育兒知識儲備的家長,會直接告訴孩子,你從現在開始已經正式進入青春期,爸爸和媽媽要給你升級家庭地位,和你平等對話,賦予你一定的家庭責任,讓你參與家庭事務的管理。當孩子聽父母這樣說時,他們會很吃驚,因為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話啊。
其次,家長做好家務分工,讓孩子真正承擔起家務活動,從而鍛煉其家庭責任感。既然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且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做事的能力,此時家長就必須要做好家務分工,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動中來。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在參與家務活動過程中知道自己的能力。當孩子不會做時,家長再耐心去教,孩子自然就愿意學了。當孩子在學與做的過程中,他們會更愿意觀察與模仿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悄然就鍛煉了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再次,家長要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學會獨立是你今后必須要面對的大事。隨著給孩子升級家庭地位,也讓孩子知道自己進入青春期,在鼓勵孩子不斷參與家務活動的同時,家長要經常與孩子隨機交流,尤其是讓孩子說說自己參與持家過日子的體驗與感受。當孩子在和父母聊自己的心里話時,家長自然就對孩子的心理活動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礎上,家長再鄭重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今后你必須要學會所有的生活技能,為你走向生活與學業的獨立做好一切準備。孩子聽到這些話后,對自己會有重新的認識,思考問題也會逐漸有了深度,從而真正實現他們從兒童期向青春期的過度。
第三招:親子溝通形式要多樣化,給孩子接受與思考的空間。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最不重視親子溝通的方式方法,而慣用的說教模式很容易讓孩子反感。說到這里,請愛說教孩子的家長想想,你是不是經常犯這樣的忌諱?當你在那喋喋不休時,孩子是不是很煩躁,甚至有時會怒你幾句?
既然親子溝通已經成為家長與青春期孩子一個現實的難題,那就請家長們不妨換個思維想問題,為什么不來點新意,采取多樣化的方式,與孩子做交流呢?可能有些家長會說,我真想不出有什么好辦法,那我就給你們幾個供參考吧。
方法1:書信溝通法。不用多解釋,家長自然就明白這是用寫信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但是寫信途徑又不僅限于拿起筆在紙上寫,現在可以用微信、QQ、郵件等來方式,對于孩子來說,收到爸爸或媽媽寫給自己的信時,會靜靜地讀,反復地琢磨信中的內容。而這種溝通方式最大的優點就在于,家長和孩子無需面對面,更不需要面對彼此的不良情緒。
方法2:講故事法。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經常會發作,這恐怕是家長們感觸最深的,如果孩子在學校犯了錯,你直接進行批評教育,可能會馬上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使是他們明明知道自己有錯,但嘴上偏就承不認。那怎么辦呢?不妨用講故事的方法,看似在講別人家孩子的事,但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他們會敏感地意識到,爸爸或媽媽可能在暗示我,于是乎他們便會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對號入座,從而思考自己該如何知錯和改錯。
方法3:二傳手法。有些時候,和孩子面對面溝通出現不愉快時,溝通根本沒辦法進行下去,如果家長再想繼續,恐怕孩子根本就不會理你了。怎么辦呢?我建議你用二傳手法,即馬上和家里其他人將孩子的情況講清楚,尤其是剛才你和孩子溝通不順時,需要得到協助。一般來說,當媽媽和青春期孩子溝通不順時,需要孩子爸爸做二傳手,爸爸及時介入和孩子交流,往往容易被孩子接受。同理,爸爸和孩子溝通不順時,媽媽做二傳手,做好協助配合,會避免與孩子溝通受阻的現象。
結束語:孩子到了五六年級聽不進父母或老師的話,往往是我們的教育觀念、手段和方法出了問題,如果在這時意識到問題出在哪里,及時改變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就容易重塑親子關系。對于青春期孩子教育來說,好的關系勝過一切,尤其是父母和孩子要建立朋友、師生、玩伴關系,可不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覺父母特別有趣,才會對你產生心理依賴感,從而愿意敞開心扉和你說心里話。當然,想和青春期孩子建立多種角色關系并不容易,需要家長特別熟悉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成長變化,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教體系,并且要有很好的持續性,家長的情緒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說到這里,不愛學習的家長恐怕又要頭痛了,相比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教育,你認為不學習行嗎?相信你會權衡利弊,做出最理性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