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在育兒中都會遇到這種問題,面對父母的管教,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不聽話愛頂嘴,大吼大叫,扔玩具扔東西,情緒爆發時還會對身邊的人拳打腳踢。無視家長的教育,誰的話也不聽,好像一個小霸王!
面對孩子愛發脾氣,家長總會又生氣又無奈。通常用到的方法,要么是威脅以暴制暴,是不是非要挨揍你才老實聽話呀!可是孩子還那么小總不能老打他呀!要么是苦口婆心講道理,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蛘呤峭讌f,好了好了別鬧了就聽你的滿足你!找不出更好的方法來解決。
其實,當我們在討論孩子身上出現的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要找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第二步那就是在孩子六歲前,家長要培養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情緒管理教育,是家庭教育重要的環節之一。孩子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在情緒低落時,在遇到問題時,在受到挫折時,孩子會找出方法去解決,或者是求助于家長,就不會用發脾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了。
孩子發脾氣不聽話,其實很多因素是家長造成的,比如,家長強行中斷孩子的興趣,或者強迫讓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這個時候大部分孩子就會用反抗的情緒來對付家長。
孩子反抗情緒宣泄的方法,大部分家長都會遇到,可是如果家長處理引導的方法不同,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同。
幼兒園老師與家長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家長最多養育自己的2個到3個孩子,幼兒園老師教過成千上萬個孩子。所以幼教老師育兒經驗教育方法,比家長多一些。
小班幼兒新入院時,老師發現有個男孩兒,經常和小伙伴發生爭執,愛摔玩具摔東西。老師沒有簡單的去批評教育,而是去觀察發生爭執的原因。
原來這個男孩兒的性格好強,喜歡爭強好勝。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喜歡指揮我們先玩這個,在玩那個,尤其是在玩搭建積木時,更是指揮小伙伴先搭這個,再搭那個。同伴不聽他就發脾氣摔玩具,爭執也就發生了。
老師了解了發生爭執的原因后,對這個小男孩有了更深的了解,爭強好勝不是缺點,但強行讓別人照辦,發生爭執摔東西那就不對了。
找出原因后就需要老師正確引導和因勢利導,發揮孩子的優點,培養孩子不服輸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老師和這個小男孩進行了交流,表揚了他做事認真,性格好強愛管理的優點,批評了他不愛聽別人意見,摔東西和小朋友發生爭執是不對的,要和小伙伴友好相處幫助別人。你的意見需要好好的去和小伙伴交流,誰說的對就聽誰的,這樣別人才能擁護你。
老師也利用他的優點,爭強好勝的性格,選小男孩兒當班長。小男孩兒高興極了!從此以后這個孩子改掉了和小朋友發生爭執,和摔東西的缺點。管理班級頭頭是道,是老師得力的助手,也贏得了其他小朋友的擁護。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小就奠定了,有指揮他人的能力,有組織班級活動的能力,那前途也是無量呀!
小男孩兒的家長也大呼老師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改變了很多,原來這個小男孩兒在家里,也是一言不合就和家長頂嘴不聽話,媽媽管不了。沒想到孩子去了幼兒園,老師的教育讓孩子發生了變化,成為一個愛幫助他人,在家里搶著幫媽媽干活的好孩子。
這個案例,這個孩子是我親身經歷的幼兒園里的故事,也是我親自教育帶過的孩子。
所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引導,也就會培養出不同的孩子來。
讓無數父母頭疼不已。孩子調皮不聽話,家長先別著急動手,這幾種方法教你輕松應對!
一,家長提前告知活動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情只要給孩子設定了合理的規矩,那么孩子就會去按照規矩去做,遵守規則的。沒有規矩也沒有提前告知,而采取的強制性的措施,孩子就會反抗的。
比如;孩子玩娃娃家興趣正濃,媽媽過來就說該吃飯了,然后強行收走玩具,拉著孩子就去吃飯。這時候孩子肯定不愿意,就會去反抗,就會出現不聽話哭鬧的現象。
如果媽媽提前半小時告訴孩子,寶寶,媽媽快做好飯了,在玩一會飯做好了,寶寶就來吃飯好不好?孩子肯定會高興的說知道了媽媽。等飯做好了媽媽不用去拉,只需要喊一聲,寶寶媽媽飯做好了,快來吃飯了!孩子肯定第一時間過來吃飯。
提前告知讓孩子有個心里準備,飯做好了再喊孩子來吃飯,孩子能發脾氣嗎?這樣的育兒方法是不是孩子聽話,家長輕松呀!
任何人做事情都不想讓人去打攪,和強行進行干預,大人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們。
在孩子做事情前,家長能做到提前告知,也就是給孩子設定了一個規矩和時間的限定。孩子就知道了到時候了就不可以再去做了。這樣既能讓孩子聽話不發脾氣,還能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
比如;寶寶我們下樓去玩一個小時,就回來可以嗎?孩子會問一個小時是多久呀?媽媽就告訴孩子,媽媽叫你回家的時候就到了一個小時了。這樣到時候媽媽一叫,寶寶到時間了我們該回家了,孩子就會乖乖的跟著媽媽回家。不會發生媽媽要拉著孩子回家,孩子哭鬧發脾氣的事情了。
如此這樣用提前告知的方法,規劃孩子的每一次的行為,就阻止了孩子發脾氣的事情發生了。
這樣既能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習慣,又能養成要聽家長話,做事不能由著性子來的好習慣。
二,細心觀察孩子發脾氣原因
孩子在發脾氣時家長要細心觀察,做到心中有數,對癥下藥做好教育引導,孩子才能聽。有的時候看似孩子在亂發脾氣,其實是有一些現實原因的。比如,錯怪了孩子、受到了委屈、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家長的承諾沒有兌現等等。
例如;媽媽答應周日帶瑞瑞去游樂園,可是因為周日媽媽有事情,沒有帶瑞瑞去游樂園。媽媽也沒做好解釋安慰好孩子,導致3歲的瑞瑞大發脾氣,躺在地上又哭又鬧怎么哄也哄不住。
看似好像是瑞瑞胡鬧發脾氣,其實是媽媽承諾后沒有做到,造成孩子希望的落空,才導致了孩子情緒的奔潰。所以承諾后的事情一定要去兌現。
家長要善于觀察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后,及時給與孩子幫助或者開導解釋。以緩解孩子暴躁的情緒,安撫孩子心里。達到讓孩子情緒的平穩,心情愉快。每一次孩子發脾氣,也是對孩子心靈的一次傷害,百害而無利呀!家長要正確引導,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次數。培養孩子有一個溫和善解人意的性格。
三,要允許孩子情緒發泄
生活中什么事情都不會事事順心順意的,人都是會遇到不開心的時候,孩子也會這樣的。有的時候孩子亂發脾氣是有一些現實原因的。例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和小朋友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是受到了媽媽的批評不開心,有的孩子是因為睡眠不足,心情不愉快導致無名的情緒煩躁。
當一件事情成為孩子情緒發泄的導火索時,比如,在孩子情緒低落時,正好這時候受到媽媽的指責,孩子就會把積累許久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導致孩子情緒奔潰,無名的發脾氣哭鬧。
這個時候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要讓孩子去發泄不良情緒,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去制止,或者和孩子去爭吵,孩子處于崩潰的情緒下,家長越去說孩子脾氣就會越大,這個時候讓孩子去哭去鬧,去讓孩子情緒發泄。
等孩子情緒發泄完了,脾氣發完了哭鬧夠了,孩子情緒穩定后,家長再去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告訴孩子以后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情要和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會幫助你的,可是你發脾氣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傷害到自己。也會讓媽媽不開心!
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家長是他的依靠,無論遇到任何問題,只要告訴爸爸媽媽就會得到解決的,以后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會第一時間告訴媽媽爸爸,也不會用發脾氣的方法來發泄情緒了。
四,建立規則,不去妥協
家長對于孩子無理的要求不能妥協,有些孩子無理的要求沒有滿足,就用發脾氣哭鬧的方法來達到要求。如果孩子一發脾氣家長就妥協,以滿足孩子要求的方式換取他們停止發脾氣吵鬧,那“妥協”就相當于“許可”,孩子會認為他們可以通過亂發脾氣得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
以后就會用這樣的方法去要挾家長,孩子發脾氣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多,脾氣也就會越來越大。
解決孩子達不到要求就亂發脾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規則,用以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用規則來管理自己的情緒。用規則規范孩子的行為。
比如;去商場前告訴孩子買玩具或者其他東西只能是在50元之內。超過了這個金額就不可以的?;蛘呖梢杂盟綍r得到的獎勵錢去買,由孩子自己去選擇買什么東西,家長不要干涉。孩子選擇好要買的東西后,讓孩子自己去收款臺去付款。
用這樣的方法就不會發生,孩子在商場要買玩具,媽媽不給買而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情況了。這個方法不但讓孩子不在因為買東西而發脾氣,還能改掉了孩子亂花錢的壞習慣,因為花他自己的錢就會知道珍惜,還能讓孩子學會對于錢財的管理意識。
每次帶芯宜去商店,只給她20元,芯宜到了商場就會自己看商標去挑選東西,有時舍不得全花完,挑來挑去只買一個棒棒糖。也懂得了要省錢的道理。
所以教育才是孩子成長中的助力器,孩子的行為取決于家長的教育方法。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博士: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千萬不要阻止,發脾氣本身無害,阻止發脾氣才真正有害。
減少孩子發脾氣的良方就是,孩子六歲前,要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是家庭教育重要的一環。
家長要善于和孩子去溝通,去了解孩子的心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有問題就會及時告知父母,而不是用發脾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學會情緒管理也利用孩子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會情緒管理的孩子也會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