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來越大也變得不受控制起來,他們的調皮搗蛋經常讓家長束手無策。打了心疼,罵了又不聽,可真是令人頭疼極了。
我們閨蜜四人中,芳芳可以說是最早結婚,也最早有小孩的。周末聚會,芳芳便帶著她五歲的女兒一起來了。大人聚在一起免不了要喝喝酒助興,我們也不例外。
除了酒之外,還準備了很多精致的小甜品。也單獨給小女孩點了果汁,五歲的小女孩是不可以吃太多甜品的,小女孩吃了一塊之后,媽媽便不讓她吃了。
可小女孩兒在媽媽無暇顧及自己時吃了一塊又一塊。說了她幾句,便哭了起來,還趁著大人不注意偷偷抿酒。
在路上也是,非得跑著往前走,不肯安生待在媽媽身邊。讓她往左邊走,她非要往右邊走。
其實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時有發生
“多吃青菜”
孩子轉瞬間就把碗里的青菜扔在地上。
“別亂跑!”
孩子一溜煙就跑沒影了,叫也叫不住。
“別玩玩具了!”
孩子就把玩具抱到小房間里自己玩。
孩子總是跟自己唱反調,我們會覺得是孩子到了叛逆期。其實,這些現象的存在,是因為我們觸碰到了孩子的“反彈效應”。
反彈效應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效應?
美國一位心理社會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召集了幾個人,讓他們不要想一只白色的熊。結果參與者的思維都出現了反彈,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浮現出了一只白熊的形象。
越是不讓做的就越想要去做,越是不讓知道的,就會越想去知道。其實這就是“反彈效應。”
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跟以下幾方面有關
拿不讓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來說,我們越是制止孩子,孩子就會越想玩。這種強烈的心情會去驅使著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的玩手機
1.生理原因
大腦是通過圖畫來展現外界言語的。比如我們說玩手機,孩子腦海里有出現的是手機,而不是手機這個詞本身。
當父母說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腦海里會出現玩手機的指令,這就是我們越不讓孩子玩孩子越要玩的原因。
2.心理原因
越是禁止的東西,就會越顯得神秘,越神秘就會讓人想要去探究。
當我們頭腦里想到一件事情時,卻強迫自己不要想轉移注意力,思維就會開始自主的監視我們。
當我們想不要去想這件事情的時候,就已經在專注在不要想這件事情上了,使我們無法放棄對這種事的關注。
當我們告訴孩子這件事不能做時,孩子已經在想這件事了,越想就會越想要去做,雖然強迫自己不要去想,但也是無用之功。
孩子是在逐漸摸索這個世界,我們越不讓他們做的事,他們就會越發好奇。對他們而言,這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我們該如何去避免反彈效應,做到讓孩子聽話?
雖然孩子調皮搗蛋讓家長很是頭疼,但孩子是從家長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就算再生氣,只要看到孩子哭,就會心軟的不得了。
所以在教導孩子方面就成了很多家長的難題。想要避免反彈效應 不妨試試以下幾招。
第一招,正向溝通。
經常使用禁止,不可以等帶有否定性的詞,會讓孩子產生壓力。使孩子不斷生活在壓力之中。
當孩子長期處于壓力狀態時,壓力荷爾蒙就會滲透孩子大腦,使大腦構造發生改變,讓孩子在生活中與學習中產生問題。
所以在與孩子說話時,我們要多用一些正向句子。
比如在孩子挑食的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說,“這些食物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植出來的,里面有很多營養。我們要多吃一些,這樣才不會辜負農民伯伯的辛苦。”
當我們想讓孩子出去玩時,可以跟孩子說,“在家里待了時間太久。我們一起出門散步去吧”
第二招,向孩子表示我們所希望的。
孩子會逐漸渴望得到外界的關注。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時,我們要給予孩子鼓勵,當孩子得到夸贊時,會更加有信心,也會非常樂意完成。
如果想讓孩子完成一件事時,我們不如換一種說話方式。比如,當孩子將玩具扔的滿地都是,我們可以說,“試試看,我們能不能給玩具放回它自己的家。”
這句話就是在向孩子說明,玩完玩具后要及時將玩具歸置起來,如果你能這樣做,那就是最棒的。孩子從這句話中得到認可,就會主動去做。
第三招,設置多重選擇。
當孩子看電視看了很長時間時,你可以對孩子說,“要么關了電視,要么去寫作業。”說完之后便去忙自己的,不給孩子反駁的機會。
這樣說的好處是,第一句,制止孩子,不要繼續再看下去的行為,第二句給了孩子接下來自主活動的機會。
這樣選擇的方式,沒有用命令的方式來的逼迫性和壓力性強,也沒有限制孩子的自由,而且給了孩子選擇權。
很多孩子喜歡和父母對著干。就是他們覺得父母過于干涉自己。剝奪了自己選擇的權利。
第四招,給孩子選擇權時,我們要在合理的范圍內給出選項。
比如當孩子不寫作業時。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的選項是看完一集動畫片就去寫作業,或者先吃飯再寫作業。
當孩子想玩手機時,我們可以給提供孩子的選項是寫完作業,玩會兒手機。或者睡前玩會兒手機。這些都是避免孩子出現反彈效應的方法。
【今日話題】
孩子做過最讓你無奈的事是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