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熊孩子溝通(父母請這樣和孩子溝通)
親愛的爸爸媽媽: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你們好!
又到我們談心的時間了,今天我想和你們談一下劉伯偉教授關于“父母如何跟孩子交流溝通?”這一話題。
父母跟孩子交流溝通,不僅是和孩子對話,更是幫助教育孩子的重要途徑。在生活中,父母應該對孩子多理解、多支持、多關愛、多交流、多溝通,并且要有恒心和耐心。
父母跟孩子交流溝通時,應該重視以下幾個環節,即:理解、關懷、接納、信賴和尊重。
所謂理解,就是要求父母能夠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所謂關懷,就是關愛孩子不僅要存在內心,更要切實付諸行動;所謂接納,就是要求考慮孩子的個性,懂得欣賞孩子身上的優點;所謂信賴,就是要做到既信任孩子,也要信任自己;所謂尊重,就是指父母不僅要尊重孩子,還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
下面給父母分享一下交流溝通常見的四個誤區:
1、認為溝通就是講話
父母們經常抱怨:“孩子長大了,話也越來越少了!”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口頭語言的多少,往往表示著他們愿意溝通的程度,這是因為他們還陶醉于孩子幼年時,滔滔不絕講話的回憶中,一旦回到現實,他們就會唉聲嘆氣,認為孩子不愿意講話,是造成交流溝通困難的原因。
父母一定要知道,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溝通分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包括口頭和書面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包括聲音語氣(比如:音樂)、肢體動作(比如:表情、手勢、舞蹈、武術、體育運動等)。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結合。
2、只溝通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
很多父母向老師埋怨,孩子與父母溝通時,表現得相當馬虎。有位母親說:“我知道與孩子溝通的重要性,也經常會找機會與他交流,可是我只要一問他學習的事情,他就嫌我煩。”
很明顯,在父母眼里,所謂的溝通,就是孩子要說父母需要知道的事情,一般都是學習的事情,甚至要具體到成績的問題,這就是父母想交流溝通的內容。
其實,大多數孩子不愿意與父母交流溝通,就是父母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根本不愿意聽孩子講其它的內容,而父母關注的內容永遠只有成績和分數,這也是讓大部分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溝通的重要原因。
3、溝通就是不停地說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到了青春期,彼此的溝通很少,孩子不肯說,父母說的孩子又不聽,溝通就成單純地說。其實,在交流溝通中聽比說更重要。很多父母就是沒有做好“聽”這個工作,才使親子溝通無法繼續。要知道聽是彼此交流的基礎,傳達的是一種信任、關注的力量。
有的父母常對孩子說:小孩不要插嘴,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但事實上,如今的小孩子見多識廣,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表達自己的意見。
可是,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得到的不是父母的尊重,而是否定。久而久之,當孩子長大后,父母希望孩子主動表達的時候,孩子卻關上了心門。
4、有問題才溝通,溝通一次就夠了
在生活中,父母同孩子的溝通猶如細水長流,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交流溝通的和睦愉快取決于彼此之間的關系,彼此之間的情感,而關系和情感的培養不是一天養成的。
比如:有一個孩子厭學,父母為此非常著急,但是與孩子根本無法溝通,除了給孩子講一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就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溝通了。
父母要知道,良好交流溝通的前提是親子關系,而親子關系的培養,應該是在長時間共同生活中建立起來的。父母出現與孩子無法溝通的問題,或許是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已經不存在了,原因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實,父母在發現孩子出現某個問題苗頭的時候,就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借助親子關系,做好交流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非常嚴重的時候才想起來溝通,可能已經晚了,因為孩子與父母可能已經不具備良好的親子關系了,如果父母想憑借一次交流溝通就解決問題,恐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