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明明一直成績突出,乖巧聽話。這讓鄰居們羨慕不已,明明的媽媽在高興的同時也產生了中考后讓明明報考實驗班的想法。
誰知初一下半學期開始,明明再也不肯穿媽媽買的衣服了。到了初二,明明經常和媽媽發生爭吵,經常是媽媽說一句,明明說十句。周末不再安靜地坐在家中看書,而是胡亂應付一下作業就騎著車子去找朋友了。
明明的成績下降是理所當然的事,父母著急了,可無論怎樣做工作都無濟于事。忍無可忍,父親打了他,母親罵了他,本來是想喚醒他,結果更加糟糕——明明不想和父母交流了,書也懶得看,放學后就把自己關在屋里打游戲。最后勉強考上了高中,成績離著實驗班十萬八千里。
相信這樣的“明明”會很多,他們可能厭學,成績差;可能早戀,不聽話;可能愛發脾氣,可能撒謊,還可能沉迷游戲……家長們無奈嘆息:青春期就是這樣,叛逆,不好管理。《青春期的挑戰:寫給家長與老師的青少年教育指南》這本書則這樣說:“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青春期就是叛逆期,這是因為大家并不了解孩子叛逆背后的本質。”
《青春期的挑戰:寫給家長與老師的青少年的教育指南》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解讀了青少年常見的心理與行為問題,為學校和教育提供了有效參考。在幫助家長與老師科學而有效地引導青少年規劃前程的同時,接納并欣賞他們的獨特性。
壹心理是專業的心理服務平臺,自2011年7月成立以來,已經有3000萬用戶,覆蓋了125個國家和地區。本書五位作者楊詠梅、劉穎、劉學蘭、傲德、安潔是建樹頗豐的心理、教育專業工作者。
那么,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
對策一:了解青少年的情緒表現特點,幫助他們應對消極情緒。
生活中很多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要吃什么有什么,要喝什么有什么,玩具不計其數,大人呵護備至,真幸福啊!
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就幸福嗎?
我們來看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蛤蟆先生吧,他的祖父創立了家族釀酒企業,他的父親繼承了產業,蛤蟆先生順理成章住進漂亮的莊園并且生活費綽綽有余。按理說蛤蟆先生應該過得幸福才對,可他偏偏覺得不幸福。父母的嚴厲讓他的主要情緒是悲傷和難過。長大后沒有子承父業,反而做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最后陷入抑郁不能自拔。
蛤蟆先生的經歷告訴我們,幸福與物質無關,青少年因為情緒體驗的時間延長和體驗豐富的特點,從而導致“整個青春期都會缺乏幸福感”。注意:“青少年的幸福感低并不是指現實層面不幸福,而是指他們的體驗不幸福。”
體驗不幸福遇到外界阻力的話,很有可能產生不良情緒。一旦青少年不能控制自己,產生不良的情緒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小A是一名高二的學生,一天不知什么刺激了他,心情非常煩躁,趁著教室無人,小A把所有的書都推到地上,并踹翻了桌子,老師聽到了動靜跑過來制止他。小A跑出去給母親打了電話。
如果你是小A的母親,你打算怎么做?批評?指責?教育?我認為最好是先聽他說,“允許他有情緒,接納他有情緒,再幫助他轉化情緒”。當然你也可以讓他用運動,唱歌,繪畫等形式轉換情緒。
所以我們不要總是抱怨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是多去了解他們的情緒特點并幫助他們面對不良情緒。
對策二:幫助孩子建立和完成青春期的核心任務——確定自我的同一性。
青少年的發展任務之一是自我覺醒:需要探索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例如:
新精英生涯總裁古典大學就讀土木工程,因為痛恨自己的專業,跑去玩樂隊,以為會是一個音樂樂手,有自己的錄音工作室。大學畢業后在一個英國的建筑師事務所做了半年,不能忍受畫圖之苦,辭職。后來被建筑學吸引,打算出國攻讀。出國前被新東方的老師和同學打動,成為一個老師,再后來開始職業規劃咨詢。
雖然古典老師終于找到了自己,確立了自己熱愛的職業,然而探索過程卻是曲折的。所以說青少年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會叛逆。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大女兒,從小被父親當做一個運動員來塑造,上體育學院后開始叛逆,燙頭發、化妝、留指甲,實現那些未完成的心理欲望和心理追求。
當孩子出現叛逆的現象時,家長要很高興地說他在成長、在長大,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因為我們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幫助孩子達成自我同一性,讓孩子很清晰地通過探索“我是誰”(I am)“我的情感支持系統有哪些”(I have,即“我有什么”,親情,友情,愛情)“我的價值系統有哪些”(I can,即“我會什么”)達成自我同一性。
青春是孩子的精神學步期,心理和精神要獨立,要擺脫我們以前的關照、關注、幫助等,與這個時期的孩子相處,不僅要幫孩子找——達成自我的同一性,還要約——建立契約意識和自控感,放——尊重、認可孩子。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做一個智慧家長,放手讓孩子探索自我吧。
對策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他的爸爸跟他說,如果發了脾氣說了難聽的話就在籬笆上釘一個釘子;如果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就從籬笆上拔一根釘子。有一天一根釘子都沒有了,小男孩非常高興,爸爸卻說,籬笆上的釘孔永遠不能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和別人吵架,說難聽的話就等于在別人心上留下傷口,就像釘子洞一樣,無論怎么補救都無濟于事。
這個熟悉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用很多的語言暴力和孩子說話,就會像傷疤一樣刻在孩子心里,并且越小的孩子越相信大人的話,就像網絡上的一句話,你打罵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
當你呼吸加快,聲調提高,心跳加速的時候,先按下暫停鍵,想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想想自己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去交流。
交流的時候既不要使用浮于表面的夸贊語言,例如“你真好”“你真棒”,也不要抱怨連天,秉著“好好說話”“話好好說”“說說好話”的原則真誠、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本能的希望,那就是被尊重、被認可”。
《青春期的挑戰:寫給家長與老師的青少年教育指南》告訴我們:青少年的“問題”是他們身心高速發展期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的。他們想自己解決問題,可又無法獨立完成。這意味著我們的家長應該從管教者變成他們可以信賴、征詢意見、傾訴感受、探討困惑的朋友。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我們應應靜靜地守護在孩子身邊,慢慢地等待他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