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在產房生出兒子那一刻,內心五味雜陳、情感交織、特別新奇。
那一刻我發誓以后絕對在教育路上不走我父母的老路,好好待他、珍惜他,不讓他成為第二個自己。
給他創造一個溫馨而又有趣的家,一個恰到好處的幸福的家。
可是往往事與愿違我在生活中活成了我的父母,活成了他們的樣子學不會傾聽孩子說話、感受不到他的不安、接受不了他學習的缺陷亦不會承認自己錯誤。
昨天讀了一本書《父母的語言》深受啟發,里面的每一條感覺都是針對我寫的。
一、與其說教,還不如好好學會跟孩子好好說話。
80后的孩子犯錯他們的父母習慣性采用說教式教育孩子,一件錯誤的事情他們會無休止地說教,講道理。
可是孩子的行為往往會出現反抗的表現,一旦孩子反抗結果就會變本加厲甚至動輒打罵形式讓孩子們屈服在父母的威嚴下。
親子教育溝通是基礎,你要學會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學會聽你說話。
說教是單向的、溝通是雙向的。說教是父母在上孩子在下,所以孩子一句也聽不進去。反而逆反心理產生。
我在教育中真的很失敗從來沒有平視過我孩子真正的需求。
記得有一次我帶著5歲的兒子去超市買東西,看到一個玩具不貴29.9元一個超級飛俠的玩具他非常喜歡。
而我看中了一個9.9元一排小汽車(5輛)可以提供他玩很久的玩具,當時心理想溝通玩幾天了。
但是我沒有學會傾聽孩子的要求,強制要求他買9.9元的玩具。告訴他這個有玩具多種的好處,還告訴他要聽話,你看別的小朋友多聽父母的話都不哭鬧。
也許是我的威脅起了作用,他放下了手中戀戀不舍的玩具。拿起了他原本不喜歡的玩具還特別裝得很開心的樣子告訴我們說他很喜歡這個玩具。
現在想想當時孩子的眼神恨不得當場抽死自己不就是29.9元嗎?又不貴為什么不買呢?
你讓自己失去了選擇的權利,失去了孩子表達的欲望。讓自己的孩子每天處在不安的環境下,慌慌度日深怕哪一天父母不要他了,讓他幼小的心理承受著不確定的因素。
對于父母來說好溝通不是一句口號,掛在嘴邊說我明明有跟孩子溝通為什么效果不佳呢?
一味地說教恰好打破了孩子的夢想,讓孩子感到不尊重和信任。我們要學會兩點:
“一、是和孩子平等交流,不說教不命令。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二、學會好好說話,不是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
我們的父母對于乖乖聽話這個詞的定義是孩子學習好、非常聽父母的話、不闖禍等來衡量孩子是否聽從父母的話來作為最重要的標準,好像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就是不好的孩子。
所以在這樣的教育觀念影響下,我原模原樣地照搬父母的教育方式來教育我的孩子。
認為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或者命令他們聽從父母的指示去做。典型的一種就是“只是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氛圍下教育著我的孩子。
常常告訴我的孩子:“寶貝,你要聽話,你聽話媽媽給你買玩具、買冰淇淋,只要聽話才會給你買。不聽話我就不給你買了。”
效果基本微乎其微,根本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預期效果。
我們只要在晚餐時才會一家人一起吃飯,在飯桌上我們的父母、老公、姑姑姑丈、大家基本上都會聊聊今天新聞、生活、煩惱之類的。在飯桌上說說自己對于某件事情的想法。兒子也想參與其中也想跟我們一起聊聊今天他在學校的情況。
往往這是時候我的父母包括我在內都會表現得不耐煩的情緒在,覺得他實在是太煩了。
我們一天工作這么累還不容易休息一下,還要聽兒子在哪里胡言亂語。就不能想他弟弟一樣嗎?好好吃飯、乖乖坐在哪里吃飯就好,哪里來的那么多事情?本來學習就不好能不能安靜乖乖聽話呢?我們責備他為什么那么多話時他就會哭鬧。
往往這時候我都會加一句話:“你就不能像你弟弟學習一下嗎?你看他多聽話啊?吃飯、學習都好。你呢?什么都不會。”
也許是我的話太傷了,導致他現在沒有主見、缺乏勇氣,習慣地討好別人。即便內心有想法也很難大膽地說出來。
后來我發現問題后,我跟孩子深度地交流了一下,對于自己過往的種種問題做了一個深刻的檢討。同時站在他的角度一起制定一個學習計劃,我也需要以身作則陪著他一起完成計劃
在此我也深刻反思自己,避免采取不當的溝通方式。尊重孩子的需要、想法和意見,如此才能為親子溝通打開一條通道進而讓孩子更獨立、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