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有時候父母問一句“今天過得怎么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行、挺好的”,就再也沒了下文。
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但其實他內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長說。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讓父母們頭疼不已,很是困擾。那么,首先我們來了解下,
1、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哪些特點?
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以下癥狀:
(1)學習壓力大
(2)自尊心強、敏感
(3)自我意識強
(4)需要更多的自主和自由
(5)越來越難以改變
(6)容易和父母對抗,并占上風
其實,這一時期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正處于一個特殊時期。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面臨巨大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另一方面孩子會面臨很多智力上的挑戰。
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后面的部分。
前額葉負責判斷、邏輯推理、行為的執行、控制沖動等。可偏偏這么重要的一個部位,卻是我們整個人體發展最慢的一個部分。
所以,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因此孩子做事時很容易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這都是受生理發展局限影響的。
我們父母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明白了孩子的叛逆心理,并不是和父母故意作對,而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征。
同時,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承擔更多學業上的負擔,以及開始真正融入人際交往和社會中,但因自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挫折,這讓孩子很受打擊。
因此,他們就想通過去做一些事情去證明自己。尤其是父母越不讓做的事情,這一時期的孩子越想去嘗試,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挑戰,而且還可以獲得父母、老師、同學的關注和注意力。
如果我們只是看到孩子的錯誤行為,忽視或否定了背后的隱藏行為動機,甚至給錯誤的行為貼上負面的人格標簽,那么就會激發孩子的抗拒心理,造成越溝通矛盾越深、越處理問題越多的局面。
因此,我們父母要注意,孩子他們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訴求是什么?找到了問題的所在,然后因勢利導,當孩子的行為被肯定、被接受之后,他會覺得自己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
那么,孩子的叛逆問題,自然而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換個角度想,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也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因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源自于自我獨立意識的發展。
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怎么做?
融洽的親子關系是基礎,尤其是青春期。青春期的親子關系,影響著問題的解決。因此,無論如何,在孩子青春期時,父母都要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樣,當有問題時,父母給與孩子建議時,孩子才愿意聽你的。
這就要求父母去學會傾聽和感受孩子心里真正的想法和心聲。
10條給父母的溝通建議
1. 多多考慮孩子地心理、感受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想想我們父母自己青春期出現的特點,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理解,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和他們一條戰線上的。
2. 降低期望、放低要求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壓力就大,父母如果給與太大的壓力和期望,會讓孩子焦慮不安,從而彼此矛盾不斷。不妨這個階段,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孩子的叛逆心理就沒有那么嚴重,自然而然就度過了叛逆期。
3. 放棄逼迫,學會引導
這一時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也更敏感,逼迫的教育方法,很可能引起孩子逆反心理。但逼迫,并不代表放棄不管,而是要因勢利導,讓孩子更愿意去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讓親子關系更融洽。
4. 少讓孩子發火和煩躁
青春期教育的最重要一個原則,就是“盡量降低孩子發火和煩躁的頻率?!边@一時期,很多時候,孩子發火生氣,都和父母的處理方式有問題。父母應該學會反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
5. 注意說話的口氣和方式
青春期孩子情緒起伏比較大,所以談話一定要注意說話的口氣和方式,學會察言觀色,有時正話反說效果會更好。
6. 學會“不較真”
父母了解一些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在面對孩子的變化時就不會特別被動,教育孩子時學會“不較真兒”,給予孩子更多的包容和忍耐。
7. 減少批評、訓斥
孩子在這一階段渴望得到認同,家長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事方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也許他們的某些想法就是他未來的想法。
8. 盡量避免沖突和對抗
對孩子,表揚和鼓勵的作用永遠大于批評,孩子往往會朝著鼓勵的方向成長。
9. 學會閉嘴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暫時變成啞巴,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我們父母不用全方位無死角地被各種關心、叮囑、問候、指責、嘮叨侵入。
比如,孩子回家告訴你,我不喜歡新換的數學老師,所以這次數學沒考好。
父母可以這樣說:你喜歡的李老師不帶你們班的數學啦?
孩子:嗯
父母:你不喜歡現在的數學老師
孩子:嗯,我們班同學都不喜歡他
父母:接下來,你打算怎么辦?
(孩子發現,父母聽懂了自己的意思,自己即使不喜歡現在的數學老師,父母并沒有要求他一定喜歡)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說,“什么也不說”(閉嘴)也可以清晰明確地表達接納感。
保持沉默——“被動傾聽”——是相當有效的一種非語言信息,讓對方感到真正地被接納。
10. 放下對“規矩”的執著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青春期的孩子很想證明自己的獨一無二。
然而一些父母卻過于執著地向孩子證明父母是對的,以及怎么對了,哪里對了,以及為什么對了。
你得按我的要求做,因為我是對的。
這樣的溝通,并沒有帶來彼此想要的結果。只是帶來痛苦和失望,或者是隔裂和斗爭。
過于堅持自己的對,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和孩子的弱小,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孩子的從屬,掩飾自己的恐懼和孩子的成長。
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評判標準,放下自以為的“對”,放下控制與指責,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或許沒有自然而然就過了。
對于叛逆期的孩子,父母要學會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成長。
孩子成長是一個慢的過程,父母們要接受這個觀點,把心放寬一點,把要求放低一點,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很可愛。孩子叛逆是需要生活教他們成長。
以上的內容是《順應心理,輕松度過青春期》這本書里的一部分,這本書是教育心理專家維尼老師十年積淀全新力作。
維尼老師,原名胡春光,知名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專家,“順應心理家庭教育理論”創始人,“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特聘專家。潛心從事心理學研究二十余年,尤其擅長家庭教育心理領域。
《順應心理,輕松度過青春期》不同于市面上的一些理論空泛的外國作品,這本書匯集維尼老師10年青春期家庭心理疏導經驗和超300真實案例,接地氣、易實踐,是更符合中國家庭的青春期溝通指南。
青春期,是逆反期,更是成長期,也是孩子成年前后的性格塑造期,書中的方法實用、接地氣、可操作性強,將幫你讀懂孩子心理,舒緩養育焦慮,提升親子關系,陪孩子一起輕松走過這個關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