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回家都發現一個規律,在家不能呆超過三天以上,呆太久父母就開始啰嗦,對你的各種數落埋怨。
都說相處好同住難,是有道理的。
實際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那些誤解,小吵小鬧,都是小事,再怎么樣也不會讓彼此親情變質,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但如果以“愛”之名去行傷害之事,那么再親密的關系也會產生隔閡。
父母想要孩子懂得他們的苦心,孩子想要父母理解自己,但在溝通上卻出了問題,明明是“關心”,但因為表達方式問題,因為無效溝通,讓彼此的內心越行越遠,那就不值得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父母和子女之間為什么會產生誤解,如何做到“有效溝通”?
舉個例子,過年回家,你媽媽一大早出去買菜,回來卻發現你還沒有起床吃早餐,本來自己出去買菜已經夠累了,給你準備好早餐,你居然還沒有起床,于是氣不打一處來開罵:怎么還沒有起來,早餐都涼了,這么浪費食物,以后再也不給你留早餐了,糟蹋我的一片苦心……此處省去一萬字。
是不是很熟悉?相信這是很多子女和父母相處的常態。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這三點:
1、首先,你媽有小情緒了,極有可能是買菜時候和別人拌嘴了,導致了十句話里有九句都是在發泄情緒,而不是陳述客觀事實,甚至她的目的不是想要你回答她什么,有點故意要吵架的感覺,因為她說的話,稍微遇上脾氣和自己一樣差的子女,也會跟著發飆。
2、其次,你媽對你“晚起床”的行為一直都很不滿,我相信這不是你第一次賴床。畢竟打工人難道過年放假回家,睡晚一點也可以理解。但是你媽在小城市的生活節奏慢,并且老人家講究早睡早起身體好,對你的行為多少有點恨鐵不成鋼。
3、最后,可能你晚起床不是什么大事,而是你媽對你這個人不滿,即便你早起床,她也有借口說你,例如說你吃早餐太慢,吃那么少,吃完不洗碗等等。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是有跡可循的。但是你媽不懂表達只會發泄情緒,導致“無效溝通”。
如果是這樣,你不可以被她引導,跟著發脾氣吵起來,因為首先你過年回家是想要求快樂,不是求痛苦的,對吧。當然你也可以立即搬行李回出租屋,但是就這件事來說,這樣做未免太過偏激。
所以,你最終還是要留下來過年,并且想要開開心心地過年,你就要找出問題所在,你媽為什么會為了“一個早餐”大發雷霆?
1、她自己遇到問題不開心了,找人撒氣
首先有可能是她自己的問題,因為買菜或者其他原因,和別人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也有可能這個人就是你爸。你長年不在家,不知道她的生活情況,要想明白她發生了什么,你可以立即放下手機。
當下的氣氛很尷尬,你不一定需要立即回答媽媽的質問和抱怨,相反你可以輕描淡寫地說:“好,現在就起來吃媽媽的愛心早餐。媽,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
這樣做的好處,一來媽媽正直怒氣當頭,這個時候去和她講道理她肯定聽不進去,你不反駁,就讓她將怨氣發泄出來,畢竟這不是什么大事,你媽也不會揪著說大半天,等氣氛緩和了再見機行事。
接著,你可以表現得乖巧一點,借著幫媽媽的忙,一起去廚房摘菜做飯的時間,去了解她今天發生了什么。
通過你的旁敲側擊,你發現自己猜得每次,今天媽媽確實是心情不好,買菜的路上因為小事和別人有了點爭執。那么問題就不在你身上,你媽總不會每天都和別人吵架吧。
那么只要明天你早一點起來,或者你直接和媽媽好聲好氣地溝通說自己平時經常加班,難得放假回家休息,就想著睡晚一點。我相信父母都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只要你解釋清楚,下次就不會無緣無故地責怪你了。
2、你媽和你的觀念產生沖突,想改變你
父母都是愛子女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不代表父母就認同子女的一切,尤其是大家觀念不一樣,對很多事的看法也不一樣,容易造成沖突。
你媽潛意識覺得“晚起床”就是不對,就是懶惰的同義詞,并且不吃早餐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無論是多大的理由,也要早起早睡吃早餐。
對于這種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差異,即便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難以調和,畢竟彼此都改變不了對方,誰也不愿意改變。如果是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那只能是轉移話題,讓事情盡快過去,避免浪費過多時間在這件事上。畢竟無論如何爭吵都改變不了,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在糾結這件事。而且對于父母來說,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這些都是小事,吵完就忘了。
所以你可以掌握主導權,媽媽的注意力在“你起床晚沒吃早餐”,你就將話題引導到“媽媽的愛心早餐太好吃”,向媽媽撒嬌,這一招絕對管用。
你可以將話題引導到早餐上,說媽媽做的早餐太好吃了,自己在公司吃得多差,引起媽媽的憐愛,覺得自己女兒一個人在外打拼這不容易。又或者是稱贊媽媽做的早餐太好吃,教自己怎么做,回到自己也能做。人都是喜歡別人稱贊的,況且你還是媽媽的女兒,自然就很樂意教你做。
如果以上都不能緩解關系,那你可以借著過年的理由,帶媽媽出去逛街買東西,用糖衣炮彈來軟化媽媽的心,對你的行為就不會那么較真了。反正就是要用哄媽媽開心,也讓自己開心的方式,好好地度過假期。
3、你媽對你有不滿,有偏見
這樣的情況在重男輕女的家里很常見,尤其如果你是大齡剩女還未出嫁,對你的不滿又加深一層。如果是這種情況,說實話,你就不應該回家過年,這是主動找罵。
你一個人在外獨自打拼,你媽不說多心疼你一下,還以“關心”你的名義罵你,看上去是為你好,其實不過是自己面子上過不去,找你出氣而已。即便你早起早睡,她還是會找到其他理由來數落你。
對于這種情況,其實溝通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了。你再乖巧,說話再好聽,也比不上你找到一個對象,或者你是兒子來得實在。
那么既然你都回家了,為了自己盡孝也好,為了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一點也好,反正就是要調節母子關系,你可以用錢來“收買”你媽。
你可以說,自己雖然還沒有出嫁,但是賺的錢能養活自己,年底還發了年終獎,這是給媽媽的過年孝順金,讓她不要經常生氣氣壞了身體,買點東西開心一下,好好過年。
如果你沒有什么錢,那就乖巧一點,幫媽媽一起干活,做菜。打扮得漂亮一些和媽媽一起出去買菜,讓鄰居看到夸贊一下,給你媽長臉。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這用在任何地方,甚至是自己父母的家里,其實也一樣通用。我想,如果你有能力不回家,那你就不會回來,但是既然選擇了回來,就想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如果父母對你有情緒,那就想辦法化解,如果是對你有偏見化解不了的,就用錢或者學會賣乖裝傻來緩解關系。
父母一代和我們成長的一代環境很不一樣,所以他們思想傳統,觀念落后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甚至文化程度低,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愛,甚至他們重男輕女的背后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
當我開始想明白這些,對他們就沒有了那么大的恨意,反而理解他們,他們不懂愛,因為從來沒有人教會他們愛,包括他們的父母。
而作為子女的我們,受過現代教育,文化程度更高,我們要超越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引導他們如何排解情緒,如何正確表達,如何和子女正確的溝通。如果他們理解不了,也請對老人家多一點包容和理解,畢竟我們和他們不一樣。
那么,當下一次你媽再因為早餐的事情和你吵架,你就會知道如何去做,怎樣才是“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