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的孩子就會什么樣。
可在女兒身上,我卻完全無法認同這一點。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
不管是讀書還是上班,我都習慣于自我施壓,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
我的人生也受益于這種思維,一路名校、好工作,每一步都發展得讓周圍人羨慕。
人到中年,結婚生子,再回頭看看當年的同學、同事,我發現,那些松散怠惰的人,大概率發展的一般,在生活中沒有什么選擇權。
所以,當了媽媽后,我對女兒非常嚴格,尤其在學習上,更是“高標準、嚴要求”,希望女兒能沿襲我的人生之路。
可女兒卻全然不似我設想的那樣,反而還有朝著“反面”發展的趨勢。
小學時,她就是個“學習困難戶”,我的那些自律認真、爭強好勝完全沒遺傳到這一點。
學習時不愛動腦,屬于被動應付那一類型,需要大人催一步,她才能往前走一步。
寫作業磨磨蹭蹭,常常我這邊都急到冒火了,人家還在那像慢動作一樣,不緊不慢。
一旦我沒坐在旁邊盯著,管著,她能幾張簡單的卷子能給你弄到9、10點,稍微復雜點的題還做不出來。
給她講了,當時懂了,下次變換一個題型就又不會了,又眼神迷茫地看著你,等你給她講。
我有時候忍不住怒吼:
“這題不是給你講過了嗎?怎么又不會?你能不能動動腦子?”
“上課都沒認真聽嗎?”
常常把女兒訓的抹眼淚,最后還是老樣子,學習態度和習慣沒有任何提升。
于是,我更是每天晚上都坐在女兒旁邊,盯著她寫作業,不敢放松一會兒。
在輔導她學習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挫敗感,卻只能咬牙堅持。
本想著,到了初中,女兒長大了,會懂事,就知道自己積極去努力了,沒想到,情況還可以變得更差。
02
如果說小學時,女兒還是處于不愛學習,喜歡逃避的狀態的話,初中時,她就是徹底放飛自我了。
進入了青春期,她的脾氣也與日俱增,逐漸叛逆起來。
她迷上了看小說、追星,學習完全被拋到了腦后。
老師向我投訴過好幾次,女兒上課偷偷在教課書下邊看小說,沒收后還是照舊。
我恨鐵不成鋼:
“你是女孩,現在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將來能有什么出路?”
“還天天給明星打榜,人家認識你是誰???你對父母有這么上心嗎?”
“老師說你也是為你好,別不知好歹!”
但女兒并不服氣,我說一句她能頂八句:
“你們什么都不懂,天天就知道學習學習,都什么年代了,還唯學歷論,落伍了!”
“那些網文作者、明星有幾個念了大學,現在不一樣又出名又掙錢?”
“老師跟你們一樣煩,天天說那些大道理!我都聽膩了!”
就這樣,女兒的叛逆心理和厭學情緒越來越濃,成績下滑得厲害,各科成績慘不忍睹。
我又急又氣,每天逮著機會就對女兒“威逼利誘”,講道理、責罵訓斥輪番上陣,可完全不起作用。
那天,我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了老師打來的電話。
老師的語氣壓抑著憤怒,告訴我女兒上課時,用頭發擋住耳朵,戴著耳機看明星八卦視頻,居然笑出了聲。
老師要沒收手機,結果女兒不僅不服從,反而態度惡劣,在課堂上公然頂撞老師,嚴重影響了課堂秩序。
最后,老師向我下了最后通牒: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好幾次了,如果女兒再被發現上課時看手機或小說,就要考慮記過處分了。
我趕緊向老師賠不是,保證一定好好管教女兒。
回到家已是晚上7點多,我直接進了女兒房間。結果我發現,這個時間女兒還沒開始寫作業,正聚精會神的看著明星視頻。
我一把奪過女兒的手機,狠狠摔到了地上,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
“你還有沒有自尊心?老師都那么批評你了,你還有心情在這娛樂?”
“爸爸媽媽每天上班那么辛苦,好吃好用都可著你,你就這么回報我們的?”
“花錢送你上學是讓你好好學習的,不是讓你追星的!”
我越罵越氣,拽過她來回推搡:“你到底想怎么樣????是想把我逼死嗎?”
女兒一把甩開我的手:“這句話應該是我說吧?你想把我逼死嗎?從小到大,你除了讓我學習,還會說點什么?追星怎么了?至少讓我快樂!”
女兒嘶吼著發泄完,使勁把我推出房間,門砰的一摔,再也不出來了。
那個晚上,我流的眼淚把枕頭都浸濕了。
絕望的情緒讓我一時萌生了消極的想法,不行就放棄吧,長大后她就知道后悔了!
可到了第二天,冷靜下來,我意識到,可能真的是我做錯了什么,女兒才會變成今天這樣。
“子不教,父之過”,我總要想想辦法,正確引導一下她,不然,她就廢了!
03
經過一段時間的輾轉搜索,我了解并加入了“青春期父母成長課程”,抱著急迫的心態報了名。
現在想來,真的非常慶幸。
慶幸自己報了名,認識了懂家庭教育的老師,讓我知道,以前的教育方式是多么愚蠢,幸虧現在扭轉還來得及!
“為什么我都是為了她好,但我的話她就是不肯聽呢?”
老師告訴我:
從家長講道理,到孩子接受道理,中間隔著很遠的距離。
孩子能否真心聽從父母的教育,首先取決于親子關系和情緒。
如果父母執著于“正確地說教”,沒有給孩子情感上的貼近和安撫,那么孩子不僅不愿意聽父母的話,反而會產生厭煩和逆反心理。
在學校,有老師的訓斥、同學的競爭、學業的壓力;
回到家,父母不僅不理解,反而因為作業、成績等事繼續挑錯、施壓……
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想一下,每天都在學校和家里兩頭“受氣”,得不到支持與諒解,內心的痛苦不亞于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找不到歸屬感、成就感,也就很容易沉迷于手機、打游戲、追星、看小說等娛樂中,逃避現實,在虛擬的世界尋找慰藉。
“這也是家長不管怎么打罵,孩子依然屢禁不止的本質原因?!?/span>
“想要讓孩子不再沉迷追星等活動,重獲學習動力,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在學習上獲得好的感覺,如成就感、價值感等?!?/span>
通過持續的上課、學習、復盤,我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女兒從小到大,我都希望她有自覺性。
可是我忽視了一點: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能因為我天性好強,就要求女兒也必須如此。
我認定女兒管不住自己,沒有自制力,為了糾正孩子、管教孩子,我事必躬親,對她十分專制。
只要涉及到學習,我就像個脾氣暴躁的教練一樣,不是訓就是吼,生怕給她一點好臉色。
這些年,說教、監管遠大于愛和理解,結果事與愿違。
而通過老師的引導,我明白了,其實,寬容和教育完全可以兼顧,也只有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
04
按照老師在課堂上教的理念和方法,我開始了改變。
首先,我認真反省了自己過去的教育方式,完全接納女兒。
以前,我深陷在“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的執念里,認為我付出了那么多,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女兒就應該理解父母的苦心,并無條件服從,這樣才聽話懂事。
現在,我真切懂得了,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并不是你當了父母,就會懂他,而是需要認真去讀才可能懂。
所以,我應該放下居高臨下的心理優勢,好好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當前對于學習有哪些困惑、畏懼、焦慮的地方。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并不只是關心他的成績,而是愿意跟他站在一起,面對問題,父母的愛是沒有條件的。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里,孩子才能漸漸放松下來,去反思自己的問題,應對面臨的挑戰。
我開始改變自己,去接納女兒的情緒,去嘗試了解她的喜好,也不再一味地盯著她學習。
我的變化,女兒也都看在眼里,逐漸放下了心中的戒備。
一天,她突然對我說:
“媽媽,你以前不是一直問我,為什么那么喜歡一個明星嗎?那時候我不想說,因為我說了你也理解不了?,F在我想告訴你,其實我可能喜歡的不是他,而是他活成了我很羨慕的樣子。他那么優秀,勤奮、自律,讓我想成為他,你不也一直希望我能有這些優秀的品質嗎?可是我沒做到……”
在女兒主動發起的聊天中,我倆開誠布公地聊了好久。
原來,我以為滿不在乎的女兒,心里積累了那么多的壓抑和自責,對學習充滿了恐懼。
她不知道該怎么辦,又無法在我這里得到理解和幫助,只能演化成逃避,在叛逆和厭學的路上越走越遠。
聊開了,女兒對我的話也愿意接受了。
根據女兒當下的學習狀況和擅長的學科,我跟她談了談下一步的看法,并給出了一些建議。
我們共同制定了進步計劃:
1、弱勢學科從零開始補起來,不要被接下來的考試結果影響,扎扎實實的吃透。
2、每天高效率完成作業后,可以在睡前自由支配時間,看小說放松,或者看偶像的微博、訪談都可以。
3、每周要總結復盤,回顧本周學習上不足的地方,爭取下一周改進,并制定下周的提升計劃。
為了給女兒加油打氣,我把學習中收藏的一句話分享給了她:
“優秀不是贏過別人,而是優于昨天的自己。一個人無論多優秀,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時間段都成為第一。”
“所以我們不必處處爭第一,內心只有輸贏,而是要相信自己,去做自己、做唯一?!?/span>
聽了我的話,女兒神情興奮,躍躍欲試。
制定計劃容易,但執行起來還是會有各種波折,沒有馬上看到好的反饋,女兒也經?;倚膯蕷?,懷疑自己。
但我已經不是沒學習之前的那個焦躁的媽媽了。
在學習反思、不斷成長的基礎上,我能做到根據女兒的情緒積極引導,每天都留意她的進步,及時肯定、鼓勵、加油。
遇到心態波動的時候,我也會向訓練營的老師尋求幫助,請他幫我分析解決。
就這樣,女兒終于走出了厭學情緒,不再每天花大量時間追星,成績也穩步提升。
開家長會時,老師感慨地對我說,真沒想到女兒的改變和進步會有這么大,后來女兒還專門找她道歉了。
我很驚訝,因為女兒并沒有對我說。
從這件事上也足以看出,人是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改變也是全方位的。
當孩子經過科學的引導,進入了良性循環,不管是學習態度、主動性,還是叛逆情緒,都會朝著好的方向改變。
教育孩子,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一旦走錯,很可能耽誤孩子的一生。
我們父母一定要掌握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正確引導孩子,避免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把孩子越推越遠!讓孩子把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和家長的對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