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玩搖搖車。時間到了,但孩子不愿意下來,說:“我不回家,媽媽,我要再玩一次再回家。”
媽媽開始講道理了,“快回家!時間已經到了!”孩子不肯走,媽媽說:“你走不走?你如果不走,我就走了。你愛玩你就自己玩!”
于是孩子開始大聲哭鬧,媽媽也沒轍了,怎么勸也勸不好。
這個場景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會觸碰到很多這樣的誤區。溝通不善,會出現交流障礙,造成誤會和矛盾,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著我們家庭的幸福。與孩子溝通是門學問,家長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有效溝通是家長必備的素質之一。
今天更新的主要內容,就是教家長們怎么樣正確地去溝通,孩子才愿意聽,才愿意配合你去執行。
尊重是前提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要放低些姿態,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問題。不要覺得自己是家長,就高高在上,用父母的身份打壓孩子。要把孩子真的當成個和自己一樣平等的人,用和藹的態度和孩子聊天,讓孩子忘記輩分的隔閡,放下包袱,和你推心置腹。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孩子,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么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孩子聽到你的責備,就會產生反感和畏懼的心理,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此外,家長還要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語言,不要事事習慣性否定,對他的錯誤要有一定的包容性。與孩子意見不合時,要積極聽取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對,就在一定范圍內聽孩子的。如果父母對,那就幫助孩子分析情況和利弊,教會孩子認清事實作出決定。這樣既有利于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也有利于孩子從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善意的聆聽
真正的溝通高手一定是一個熱衷于聆聽的人。聆聽不是說家長就閉著嘴巴坐在那里光聽就好了,最好的傾聽是要有互動,哪怕你一個肯定的眼神,孩子才會有興趣和你聊下去。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無論在干什么,都應放下手中的事。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有一些不必要的小動作,不要漫不經心的對待,不要在孩子說話時喋喋不休的插嘴,不要沒等孩子說完就急著拋出自己的評價,這些都不是好的傾聽表現。
孩子說話的時候,沒有成人那么有邏輯性,往往前言不搭后語,但是他們一定是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家長在聽的過程要集中注意力,抓住孩子說話的重點,并且要及時做出反饋,比如“這樣/嗯/哦”之類的,讓他知道你在專心地傾聽。當家長和孩子用這種方式相互傾聽的時候,就有一種能量的交換,會自動產生一種換位思考,令兩個人都愿意找到一種滿足彼此需要的方法。
不要情緒化
不良情緒是親子溝通的最大障礙。與孩子說話,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于情緒卻十分敏感。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媽媽說話時是充滿耐心的關愛,還是很不耐煩的厭倦,小嬰兒都能體會
不要在生氣時溝通,有的家長因為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論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當父母陷于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良好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溝通中產生沖突是難免的,我們不要害怕沖突,只要處理得當,沖突反而能促進彼此之間的溝通。當和孩子發生沖突時,我們首先要明確沖突的原因和自己的需求,然后彼此先冷靜下來,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再進行交流。你可以提出你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感受,采取這種合作的方式最終制定一個解決方案。
當孩子出錯時,做的不好時,停止挖苦、說教、警告、威脅,而是告訴孩子我們的期待是什么樣的,怎么樣可以彌補自己的失誤。
準確的表達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盡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確保孩子能聽懂父母的意思。人們說話總是習慣的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孩子和成人的語言是有差別的,你不能總是像和愛人或者朋友聊天一樣去和孩子說話
不要總對孩子講空話。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
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對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如果你想夸獎一下孩子,避免籠統地說:“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夸獎孩子,他定會不痛不癢的,也搞不清楚自己哪里做的棒。但是你如果這樣說:“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這樣做節省了1個小時的時間。”這樣孩子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確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真誠的贊美
莎士比亞曾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不能生活。”
父母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張缺乏熱情的嘴是最令孩子失望的,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發自內心的真誠贊美,卻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不要習慣性地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對比,這樣只會讓孩子更自卑。作為家長,要看得到孩子的閃光點,能適當稱贊他。花草樹木大都向陽而生,人也一樣,喜歡被贊美,被鼓勵。
在和孩子進行溝通時,要善于運用積極的語言,學會通過表揚孩子的特質鼓勵他們。當孩子幫別人拎東西時,可以夸獎他“你真是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其中“樂于助人”就屬于特質。把值得贊美的行為變成一個詞,這個詞就會變成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讓他真正成為這樣的人。
缺少溝通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以上五個技巧,希望家長們在生活中巧妙地去運用,跟孩子良好而有效的溝通,讓我們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對你說出來,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