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我們以為自己能夠影響孩子,其實只是孩子聰明,假裝被我們影響而已。
死亡、自殺、厭學、退學、游戲、精神病……低欲望才是這代孩子最嚴重的問題。
01
為什么老師給到的答案永遠和別人
不一樣?
我和別人的答案區別在于,我解決所有心理類問題的方法都重在頂層設計。重在“道”,而不是重在“術”。
大家在網上能看到很多種解決你的孩子各種各樣問題的那些答案,他們都是“術”,也可以說是心理訓練。
為什么“術”在心理學里,我卻不太重視它呢?
我知道心理學領域大多數學派使用的是“術”。
其中包括大家前段時間看到的《隨時隨地睡》這本書里面的心理訓練方法都是我自己原創發明的。
有些人做一輩子心理專家,他掌握的是心理訓練的技巧,也就是所謂“術”的層面上不會超過兩三個。
心理訓練“術”這個層面,如果沒有一個頂層設計去指導,那么這個“術”很快就會失效。
就很像我們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西游記》,里面有各路神仙各種法術。
比如說孫悟空的本領最為高強,他會72般變化,但是豬八戒就只會36般變化。在變身的法術這件事上,他們水平有差異,但是“術”的差異是表面上的,更大的根本境界的差異在“道”。
同樣是騰云駕霧,孫悟空就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因為佛的水平級別更高,雖然在技術上看起來都是騰云駕霧。因為孫悟空施展的是“術”而不懂“道”。
如果糾結在術的層面,拼命想辦法去練術,把72般變化升級到80、90般變化,恐怕跟如來佛干起來,照樣還是被秒殺。
02
重“術”不重“道”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使用西藥一段時間就會產生耐藥性,實際上在中醫和心理學里面也有這種“耐藥性”。
因為大腦對任何一種干預都會產生耐藥性,產生一種某個技術剛開始使用有效,很快就會失效的這種特點。無論它是外來的藥物,還是外來的技術。
一個高手和普通的醫生的區別就在于對藥物或技術的精準調整,而不是僵化式的使用。
03
一個心理訓練的示范看“術”中的“道”
在《隨時隨地睡》里有個簡單的技巧:在睡前和剛醒來意識還沒有完全恢復,潛意識還沒有完全褪去的時候,對鏡中的自己說一句:
“從種種方面看,我都一天比一天好”。
這是從18世紀西方盛行的催眠術翻譯過來的,它以前有效,現在為什么也有效呢?
我們要知道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心理暗示,而是必須要在那個時間點,又必須要對著鏡子說。
因為人的大腦實際上它并不是一個整體的大腦器官,而是有很多不同的組成部分,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一定的自主意識。
大腦里經常會有兩個甚至三個以上的聲音,對同一件事提出不同的觀點。
懂得原理之后,就知道這里面的設計實際上是很微妙的。借助鏡子來對大腦里面的另外一個聲音說出這句話才有效。
而且我們第一個階段給他使用這樣的方法,第二階段還會做一定的修改,讓效果持續存在。懂“道”才會用“術”。
04
解決孩子不聽話問題的“道”
了解一個知識必須要去深度地理解它,你才能用得好。
孩子不聽話背后的原因不是簡單的他不聽你的話,而是他不認同你。
也就是說我們經常看到兩人觀點不一致,不是簡單的觀點不一致,而是背后價值觀的沖突。
就像這段時間大家看到的俄烏沖突事件,為什么很多地方不能討論呢?因為一討論馬上就會因為無法獲得價值觀認同而引起爭吵。
心理學技巧很像是一種障眼法,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欺騙。
初次使用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暫時地聽話,但很快無效,因為你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孩子對你的認同問題。
只要你反復地去理解這句話,你自己就能找到很多方法,這就是“道”。
05
不聽話是因為你沒有被孩子認同
心理學里有個關鍵知識點,任何一個無能無助的人都會去認同一個能保護他的強者,所有的孩子剛開始認同的一定是離他最親近的一個監護人。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哪怕是一個保姆對他來說都是個重要的保護者身份,孩子必須要向他發生認同,你會看到保姆的很多習慣他都會學會。
但孩子模仿一個人或一件事情是動態的,在他逐漸長大,掌握了一種技巧后,又會開始去模仿下一個。
當孩子進入到幼兒園之后,孩子又會去認同一些對他而言具有強者認同的對象,包括老師、某一個小伙伴,只要比他強,他就會認同。
這里我先給大家一個啟發,大家要去思考的是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關鍵點在于如何和孩子發生價值觀的認同。
一旦你和孩子有了價值觀認同,那么在今后的關鍵大問題上他會和你發生一致。
比如說學習、學校的選擇,生涯、職業規劃的選擇。
如果孩子與你在大的價值觀上是一致的,小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所以孩子不聽話,別看他是一個小問題,它背后隱含著你的孩子成長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