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3t原則舉例(與父母溝通的原則)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時,父母與孩子怎么說話,決定了孩子人生早期的詞匯量。父母積極有效和孩子溝通,孩子的詞匯量會越來越多,孩子也會更聰明。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舉例一:
8個月嬰兒米米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人更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沒有餓著凍著。孩子能吃能睡,老人一般就認為自己把嬰兒照顧的很好。
平時老人不怎么和孩子交流,認為這么小的孩子,他懂什么呢。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孩子一歲半左右,孩子不怎么會說話,平時只會喊爸爸媽媽。這時候父母又開始著急了,我家孩子怎么還不怎么說話,同齡的孩子都會背十幾首古詩了?
舉例二:
兩歲多的羽羽能說會道,喜歡唱歌跳舞,看起來活潑伶俐。平時走在小區里,大人們都很喜歡她。有幾個媽媽甚至問羽羽媽媽,平時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羽羽媽媽不好意思地說,我平時只是多和孩子說說話而已。從孩子剛出生我做什么事情都和孩子說一說,等孩子長大一些,開始學說話之后,就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羽羽媽媽樸實的語言卻道出了親子溝通的重要性。《父母的語言》一書里介紹了親子溝通的3T原則。以下簡單分享3T原則。
第一個T:共情關注
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回應。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樣有責任感,會把注意力放在被下達的任務上,他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只愿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參加了某項活動,那么他們就很難在這項活動中學到詞匯。
共情關注是最細微的一項原則,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么,等到時機成熟,再去和孩子談論。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么,父母就關注什么。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舉例說明:親子共讀時,經常有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生氣,以致親子閱讀進行不下去。孩子有時會跑來跑去,孩子會停留在某一頁不舍得翻過去,孩子還可能專注于書上的某個小汽車圖案。
父母留意到孩子跑過來跑過去,可以嘗試著說:“你喜歡跑是嗎?你學學這只馬是怎么跑的?”。
孩子會停留在某一頁不舍得翻過去,可以嘗試著說:“你看到了什么?你為什么喜歡這一頁?這上面有什么?”
孩子專注于書上的某個小汽車圖案,可以嘗試著說:“小汽車是什么顏色的?小汽車有幾個輪子?車上坐著什么人?”等。
第二個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話語,而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匯,并學會他們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到廣泛的詞匯,長年累月后,孩子的語言水平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以下四個方式能讓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詞匯輸入量。
(1) 描述日常活動
即一邊干活,一邊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聽到一個詞語,就立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這樣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詞匯量,還能讓孩子明確知道詞匯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系。舉例說明:小寶寶想要喝奶了,媽媽去泡奶粉時,可以和寶寶說:“寶寶不要哭,等等哦,媽媽在泡奶粉,馬上就好了。”
(2) 不用代詞
稱謂對孩子的詞匯意識和認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能去那兒把那個帶回來嗎?”,即便是成人也會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講代詞,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觸更多的詞匯。孩子接觸到的語料越豐富,他聽懂詞匯、理解詞義的能力就越強,使用時也更加得心應手。
(3) 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談論的都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年歲稍長后,他們就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見或未曾體驗的事物,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是一種非現實的交流。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它要求說話人具有高級的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回應能力。這種高階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雙方都熟悉的詞語進行“脫離語境的語言”訓練。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過某事的經歷、孩子喜歡的玩具、以前認識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根據自身的詞匯水平來理解未知的概念。如果他能很好地理解和回應“脫離語境的語言”,那么日后他在學校的成績就沒什么好擔心的了。
(4) “擴句”
擴句就是指語言內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語境下的衍生物。這是以拓展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完整他們的表達,在他們現有的詞匯水平上進行更復雜、更深層次的對話。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說出有邏輯、結構復雜的句子,他首先必須經常聽到這樣的語言。
具體操作為,在給孩子的回復上增加詞量。孩子說出一個詞的時候,父母最好回復兩三個詞;如果孩子說三個詞,父母則以短句回答。
孩子:“小貓。”
父母:“你看見了那只黑色的小貓嗎?”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說:“黑黑的小貓在奔跑。”
第三個T: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為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展開,關鍵都在于父母必須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應。從嬰兒時期成長而來的孩子可能開始說一些讓父母不明白的詞語,可能因為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由于發音不完整。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音信息,認真回應,在孩子回答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不是所有的話語都利于談話的展開。父母應該多開展開放式問題,而非限定式問題。“這是什么?”“球的顏色是什么?”“牛怎么說?”等詢問定義、類別的疑問句,對談話的輪替以及孩子詞匯的積累沒有益處。同樣的,能用簡單的“是”“否”作答的疑問句也存在這個問題。孩子只需要在腦海中搜尋那個熟悉的詞語即可,不需要花額外力氣。 開放式問題則能夠完美地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家長只需拋出“怎么辦”和“為什么”,就足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里天馬行空,獨立思考,最終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結語
父母平時多關注孩子,多和孩子有效地溝通。父母的語言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父母運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的3T原則可以優化親子溝通。溝通讓愛靈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