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曾看過一個熱門話題:“你周圍那些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后過得怎樣?”
下面的回答看得直叫人心酸:
回答中出現最多的話就是“不會拒絕別人”、“循規蹈矩”、 “對現實不甘,對未來害怕,對過去后悔”。
那些從小聽話的孩子,長大后反而失去了勇氣和快樂。
有句話叫: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于是,人們本能地以為不聽話的孩子,就獲得了快樂。
卻不知,并不是會哭的孩子都好命,他們也有自己的諸多無奈。
01
“我也曾是懂事的孩子,可是沒用”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喬英子,是出了名的好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眼里,她聽話又懂事。
媽媽覺得外面的食物不衛生,不讓她吃,她就不吃;媽媽給她燉海參、燕窩補充營養,她不喜歡也從來不說;媽媽給她準備的復習資料,不論多晚她都會按時完成。
只因她知道媽媽一個人帶著她有多不容易,也特別體諒媽媽,理解媽媽,就算覺得媽媽說得不對,也不會反對,從來都是“好”。
然而,在她進入高三后,突然變得“叛逆”了。
媽媽不讓她玩樂高,她就“逃課”去爸爸那里玩;媽媽覺得去天文館做講解員耽誤學習,她就偷偷溜去做講解;媽媽不同意她離開北京去南京讀大學,她就偷偷填報志愿。
直到媽媽逼著她改志愿,去南大的事情沒有希望后,喬英子隱藏已久的情緒開始爆發,她開始了新的“逃離”,離家出走。
當爸爸媽媽找到她,面對媽媽無法呼吸的控制,此時的喬英子崩潰大哭,站在橋蹲上,試圖輕生跳海。
媽媽對著女兒大喊“你是不是就想離開媽媽?你有什么話可以跟我說呀。”
她大哭著喊道:
“我怎么跟你說啊,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想法,決定我的人生。
你就是想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過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嗎?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對不起,我沒成為你們想要的樣子。”
的確,喬英子也曾很懂事,很聽話,和媽媽好好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沒用。
媽媽從來就沒聽進去過,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她沒有說“不”的權利,她沒有做自己的自由,就像她所說,自己每天就像生活在監獄里一樣。
那個懂事的孩子,以為只要自己懂事就好了,結果發現懂事沒用,而背后是無數的刀子戳出來的黑洞。
所有反叛的背后,往往都源于孩子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內心的回應。
為了尋求失去的自我,唯一的辦法似乎只有成為不聽話的孩子。內心再也裝不下那些偽裝的情緒,只能全面爆發。
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不聽話,父母操碎心,彼此痛苦不堪,兩敗俱傷。
02
“我不聽話,至少能被注意”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視頻,馨馨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孩子,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她的父母,一直以來都忙于工作,很少陪伴馨馨。父母很欣慰女兒能夠如此懂事,讓他們很省心。
然而,漸漸長大的馨馨卻不再那么聽話。媽媽讓她外出多穿點衣服,她就像沒聽到媽媽的話一樣,自顧自地就走了。
媽媽擔心她的安全,讓她晚上早點回家,她也不遵守,總是很晚才回到家。
每次爸爸媽媽多說兩句,她就不耐煩,氣得媽媽吼道:
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你就不能聽點話嗎。
不聽話的馨馨是讓父母注意到她,給她更多的關注和陪伴。
但為了有更多的關注,馨馨就連爸爸生病去世了也沒有改變,依然我行我素,老惹媽媽生氣。
一次,她又和媽媽鬧別扭,不顧下雨就跑出去。媽媽雖然很生氣,但還是趕緊拿著雨傘追出去,不料在樓梯上滑倒。
爸爸走了,媽媽住院沒醒來,馨馨看著爸爸媽媽的照片,絕望地說,“我不聽話,我故意惹你們生氣,就只是想讓你們看我一眼。”
這個看起來如此叛逆不乖的孩子,內心是極其痛苦的。
我們在奇怪孩子怎么變了,卻沒有深層地去了解,那個不聽話的孩子內心究竟在害怕恐慌什么,才會變成這樣。
“我任性、我不聽話、我叛逆,至少可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挑戰》一書中寫:
孩子天生會傾盡所能去尋找歸屬感,但是孩子感知能力很強,解讀能力有些不足,于是會在尋求歸屬感的過程中設定一些錯誤的目標,包括尋求父母的過度關注、跟父母爭奪權力、進行報復和自暴自棄,從而表現出一些不可愛、不恰當的行為。
得不到關注的孩子,只能通過不聽話來表達,引起注意,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03
不聽話的孩子,最需要被“看見”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可愛的時候。
同理,孩子不聽話時,是最需要被看見,被愛的。
在綜藝《不要小看我》中雷雷是一個特別不乖、不可愛,不聽話的孩子。
有一個環節是要各位小朋友選擇自己認為的好朋友進行投票,結果雷雷遲遲不投票,要放棄,引起家長們的討論,覺得他不遵守規則、不聽話。
在老師的堅持下,他都沒有給小朋友們投票,而是將票投給了虛擬人物。
但在另一個“找朋友”的游戲中,他卻表現截然不同。
原因只是在大家找朋友時,及時地呼喚他,讓他加入到隊伍中。
他被大家看到了,感受到了自己被需求,才會在有小伙伴落單時,主動伸出了手,邀請小伙伴加入。
原本眾人都不理解雷雷為什么那么不聽話,不愿意選擇投票,直到后來看到雷雷主動幫助別的小朋友,才明白了。
原來,每個不聽話的孩子,內心都住著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小孩。
大人在無能為力的時候會崩潰,而孩子沒有其他辦法的時候,就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尋求別人的關注,祈求別人能夠看見自己的期待和需要。
說到底,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他們被忽視了,他們需要被看見。
孩子不聽話,并不是無理取鬧,恰恰是孩子最需要你擁抱的時候。
當孩子被看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就會變好。
04
被“看見”的孩子,人生才會飽滿
北大錢志亮教授說:
“沒有哪一個孩子生來就是與‘不良行為’為伴的,所有的不良行為背后,其實都藏著孩子未被滿足的需求,希望被家長看到和理解。”
電影《給我翅膀》是按照法國氣候學家克里斯蒂安·穆萊克的真實經歷改編。
1996年,克里斯蒂安第一次嘗試開輕型飛機,帶一群失去雙親的天鵝走一條安全的遷徙路線,竟然成功了。
此后二十多年,他又帶領各種瀕危的候鳥,在歐洲飛翔了成百上千次。
克里斯蒂安并不是一直這么幸運,小時候父母都傾心于各自的事業,對他甚少真正靜下心來了解。
媽媽不善親子溝通,對他的網癮問題只會采取拔斷電源、呵斥懲罰的粗暴手段,爸爸更是常年不在身邊,連兒子已經14歲了都不知道!
但父親沒有因為他網癮少年的種種典型問題,而以一個父親的身份施以說教和訓斥,而是冷靜以待。
在和父親的接觸中,父親看到了他身上善良、有愛的心,是隱藏著未來能閃閃發光的品質。
被父親看見、接納,和父親的親力陪伴下,終于,少年內心閃光的那一面被激發了出來。
克里斯蒂安不僅替父親完成夢想,也讓自己從一個不受歡迎的問題孩子,變成為了萬人景仰的少年英雄。
武志紅老師說:
“看見,就是回應,回應就意味著自己被看見了。在親子關系中,回應就像一縷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受到了被愛、被理解、被看見。”
孩子只有被看見,他們的內心才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會激發孩子心中隱藏的熱情,從而喚醒他們積極向上的一面,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對于不聽話的孩子,父母的看見,就像靈丹妙藥,可以讓孩子擁有魔力“瞬間”變好,不畏將來,勇往直前。
被看見,就是給那個不聽話的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