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溝通才能打開孩子的心門(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技巧)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作為家長都希望可以跟孩子暢所欲言,在溝通上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聊天方式。
“門把手語言”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可以幫我們打開親子溝通的那扇門。
孩子不愿意與父母溝通,可能有以下3個原因
1、父母往往過于以自我為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對待孩子非常強勢,只要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或者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不滿情緒,就會直接對孩子進行指責。
這個時候,孩子往往被父母的強勢弄得內心很壓抑。
在家里任何決定都是父母說了算,從來不會咨詢孩子的意見,聽聽他們的想法,好像父母的話就是圣旨,作為孩子就必須言計聽從。
2、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每個人都不是圣人,怎能沒有犯過錯。
大多數家長在家里必須維護自己的家庭地位,對待孩子上總是覺得要擺弄著威嚴,以后對孩子教育才會更加順利。
即使是自己犯錯了,也不會主動去認錯,反而把責任推卸在孩子身上。
這種傷害在孩子身上形成不可磨滅的陰影,從此孩子只會主動、刻意地選擇遠離父母。
3、對孩子瘋狂地實施打罵教育
俗話說棒棍可以教出好孩子,但這真的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認為小孩犯錯后,用打罵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對錯誤有深刻的記憶,或者在短時間可以讓孩子記住犯錯。
但這只不過是對于打罵,產生恐懼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罷了。身上的疤痕很快就會散去,但在孩子內心形成的傷害是長久的。
在日后的親子關系建立上,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和恐懼父母。
什么是“門把手語言”?
門把手語言是指通過最直接的回應方式,刺激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
在不帶自身想法、判斷和情緒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去分享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此刻的情緒。
這種方法就像孩子的溝通鑰匙,打開他們愿意溝通之門。
良好的親子溝通,父母首先要做到以下4點
1、溝通建立在平等的親子關系上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如果總是擺高姿態去跟孩子溝通,他們只會對家長產生畏懼心,溝通根本無法進行。
甚至在以后的溝通上孩子還會產生抗拒心理。所以嘗試著放下家長高高在上的姿態,好好去跟孩子談談心里話吧。
2、花多一些時間用心去和孩子交流
耐心傾聽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條件,因為家長在聆聽孩子的想法時,孩子會感受到一種尊重和關心。
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只顧自己說,學會去做好一個聆聽者的角色,聽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特別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更加需要父母與之傾訴,希望家長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引導他們把問題解決。
3、主動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的原因
孩子的內心不夠成熟,在應對問題的時候往往不懂得解決,作為閱歷豐富的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
并幫他們深入去分析問題,從而做出一個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讓孩子從中形成處事邏輯,在以后的困難上自然知道怎么處理。
4、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進行溝通
作為家長應該多一些換位思考,代入角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千萬不要以說教、命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這樣不僅讓孩子產生反叛心理,還不能達到溝通教育的目的。
家長可以在跟孩子叫故事的時候,用一種聊天的輕松方式跟孩子溝通,這樣可以讓孩子容易適應溝通的氛圍,才能達到溝通的教育效果。
父母如何運通“門把手語言”,打開孩子話匣子?
1、“我明白了”,包容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去考究誰對誰錯,脫下父母的外衣和放下教育的沖動,用包容的狀態接受孩子的情緒。
當他們表達的時候說:“我明白了”,然后再慢慢打開孩子的心扉。
2、“我想聽聽你的看法”,鼓勵孩子表達想法
對孩子說:“我想聽聽你的看法”,鼓勵孩子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在聽完孩子所說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對于孩子的看法有些許意見,也不要急于去打破孩子的表達欲,并表示理解。
3、“我們一起討論吧”,引導孩子繼續溝通
在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即便認為孩子的想法不太實際,也不要直接去提出。
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去討論吧”,讓孩子主動去思考,這不僅讓孩子更加愿意表達,還能給孩子一些創造力鍛煉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