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同事家里去做客,我和同事坐在一起聊了特別多的生活日常,不知不覺就聊到了孩子上,同事說自己家的孩子天天,十分調皮搗蛋,同事指著家里的一面墻說:“你看這就是他的杰作,告訴他很多遍了不要在墻上亂涂亂畫,畫畫可以在紙上嘛。
但是孩子好像根本聽不懂我說的話一樣,趁我不注意的時候,又會在墻上亂涂亂畫,看著潔白的墻面變得亂七八糟,我的高血壓都要上來了,不僅是這一件事,孩子最近老是不聽我的話,我讓他去睡覺他偏要看完動畫片才肯睡覺”
我相信這個場景家長都不陌生,這是是家庭中經常出現的一幕,為什么家長所說的話孩子置耳不聞呢?好像家長不論是苦口婆心的勸說,還是生氣的訓斥都起不到作用,這讓很多家長都感到很頭疼該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自己的話。
二,孩子可能開啟了“自動忽視模式”
隨著孩子成長,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識,這代表著孩子的成長,但是這時候很多家長也發現孩子變得難以管教,總是不聽從自己的建議,自己對孩子的批評孩子也好像聽若未聞。
其實孩子這一現象并非個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把親子間的這一現象稱之為自動忽視,并且凱文·黎曼指出之所以父母要求孩子越多,孩子只會覺得父母嘮叨。
是因為父母只是短暫的要求孩子,沒有后續,讓孩子感覺過了讓父母批評的時間后,一切都會回復平靜,讓孩子感覺不聽從父母的話也是無可厚非的。
例如我們上文所說的李女士,就是這種家長,苦口婆心的勸說孩子應該怎么做,“你應該學會打掃自己的房間”“你要自己主動的學習”等等話語。
都像是在干巴巴的提醒,孩子意識不到不做這些有什么嚴重的后果,也就認識不到做這些事的意義,孩子只會變得藐視父母的權威,不聽從父母的指令,敷衍的對待父母的要求。
孩子出現這種忤逆家長的叛逆現象現象與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有著很大的關系。
孩子在3-5歲的時候的第一叛逆期,自我意識剛剛蘇醒,這個時候孩子就會一定程度遵從自己的意識,不會想嬰兒時期的孩子一樣,完全遵從父母的話,說話時候喜歡用人稱代詞我。
當孩子7-9歲的時候,孩子開始出現第二次叛逆,這一階段被稱為”兒童叛逆期”, 民間有句俗話叫”七歲八歲惹人厭。”這是孩子人格進一步獨立的標志,孩子更加有自己的想法,這種自己的想法和家長的意愿又一次出現沖突就就有了孩子的第二次叛逆階段。
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是這種叛逆現象發展的頂峰,孩子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心理活動比較強烈,不論孩子處在那一階段的叛逆期都需要家長進行引導,不然孩子久而久之下會習慣“自動忽視”。
二,“五指大法”
既然孩子的自動忽視效應對親子關系有那么大影響,那有什么樣科學有效的方法可以破解這一現象呢?家長不要著急其實在很多年前著名芬蘭心理學家本·富爾曼已經給出了答案。
本·富爾曼創建的“五指規則”能夠幫助家庭親子關系得到緩解改善,讓孩子與家長能夠真心的合作。本·富爾曼是芬蘭的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主持一檔心理節目,自身也是心理治療師和培訓師,在芬蘭是著名的焦點解決大師。
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家庭中的問題,他創建了“兒童技能教養法”,為許多不知該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指點了迷津。他的“五指規則”出自于他的得意之作《孩子,請把你的耳朵轉過來》。
我們并不需要知道多么深奧的心理知識,“五指規則”是一種非常簡便且十分實用的辦法,五個手指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再有要求孩子的時候,伸出自己的左手按照手指代表的含義與孩子溝通,以此來幫助家長和孩子溝通,接下來我們就具體的了解一下“五指規則”。
1、大拇指代表接觸
大拇指中代表著接觸是孩子聽自己話的提前,當家長和孩子講話的時候需要孩子注意傾聽,不要分心,針對于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環境父母要有不同的引導方式
(1)家長要平復自己的情緒:
這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想要讓孩子認真聽家長講話就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話題感興趣,家長如果給孩子講述問題的時候,心情比較激動煩躁,這就會引發孩子內心的自我防御機制,對家長的話充耳不聞,所以家長要學會讓自己心情先平復下來,這樣才有利于讓孩子認真聽自己講話
(2)建立身體上聯結:
家長要嘗試著在于孩子溝通的時候與孩子建立目光連接,學會和善的注視著孩子的眼睛,也可以與孩子有一些肢體上的接觸,例如輕輕拍拍孩子的肩膀,或是摟住他的肩膀,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到我們在重視他,孩子也會將自己的注意力進行轉移,轉移到我們的談話上。
(3)情緒聯結:
我們在指出孩子問題的時候要學會使用簡潔有力,一針見血的語言,不要婆婆媽媽啰里啰嗦,這樣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語氣盡量不要帶有批評意味,要顯得情緒歡快,臉上也要有著快樂的情緒,用這種情緒去感染孩子,能夠從情緒上做好聯結。
2、無名指代表鼓勵指 Encourage)
這根手指提醒著我們不要注重于批評,而是用鼓勵的方式去激發孩子的信心,幫助孩子有勇氣去完成我們的要求。
另外家長要注意區分表揚與鼓勵的趨避,美國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認為,當家長告訴孩子只對孩子表揚的時候。
例如表揚孩子的特質,“你真聰明”,“你真棒!”這些話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有著成功的天賦,孩子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自我認識,自視高傲。
并且根據研究表明,當孩子習慣了聽這些表揚的話,當孩子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候,就會有更強烈的挫敗感,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會下降,有的孩子甚至會逃避較難的任務。
但是如果我們對孩子過程進行表揚,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負面影響,例如家長多鼓勵孩子完成目標的過程,這樣會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更有積極性去完成任務,如果孩子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孩子就會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3、中指代表解釋指 Justify)
家長習慣了對孩子居高臨下式的說教,只提出對孩子的要求但不說明原因,孩子就會不清楚要求的意義所在,而中指就是提醒家長做出要求的同時也要進行對要求的解釋。
比如很多家長在晚上的時候,看到時間不早就會督促孩子早早睡覺,孩子如果感到不解為什么要早早睡覺,家長要學會解釋要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要求的解釋不要是那種空洞的大道理,“這樣有利于你身體發育”“會讓你第二天有精力”等等。
家長解釋要求的時候要學會與實際進行結合,讓孩子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樣做的目的,例如家長可以說:“如果早早睡覺。
明天你就能夠早起去幼兒園,老師看到后會表揚你的。”家長解釋的時候要學會與孩子現實結合,并說明這樣說會帶來哪些正面效果。
上一個例子中,老師的表揚就是給孩子帶來的正面效果,幼兒園的孩子十分注重老師的話,所以孩子聽到這一解釋后,自然會乖乖睡覺。
4、食指代表要求,提出要求——“你想要孩子怎么做”
其實家長和孩子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孩子有時候對家長的要求并不能全部理解,家為了確保自己提出問題被孩子所理解,一定要表意明確,要抓住重點。
例如你看到孩子沒有收拾好自己的房間,于是對著孩子說:“你怎么這么不讓人省心?都這么大的人了就不能讓我少操點心。
說了多少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看你的房間臟不臟,你難道認為我會替你干嘛?”這樣長篇大論的說一通,孩子會覺得云里霧里的,而食指就是提醒家長說話要抓住重點,最簡練、最清晰、最準確的語言描述一個請求。
5、小拇指代表約定
這是最后一步就是說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也認真了內容,明白該如何做,以及這樣做的原因,最后就要以與孩子制定約定收尾。
約定的制定要經過家長和孩子雙方的協調,不能只讓家長一人制定,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孩子自然也就不會遵守,在最終約定完成的時候,可以拉拉小拇指,或是與孩子擊掌表示鼓勵。
相信家長學會了這一套與孩子溝通的方法,能夠在家庭中減少與孩子的摩擦,孩子也能夠聽自己的話,家長也會少操點心,達到共贏的局面,幫助孩子成長,營造和諧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