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細節是魔鬼。對于培養孩子,即便在同樣的教育資源下,培養出的孩子也是千差萬別。而塑造這些不同的因素其實就在我們與孩子互動的生活點滴中。
世上唯一沒有崗前培訓就要上路開車的職業恐怕就是父母了。
在成為父母的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一樣都是跌跌撞撞地摸著石頭前行。我們唯一可以參照的做法便是我們的父母。
殊不知,那些被我們認為是最平常不過的言語很有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印在我們身上的傷。我們所有莫名其妙的憤怒和沮喪可能都源自父母的語言傷害。
了解這些話背后的深遠影響,我們不僅能改善與孩子的關系,更能放過自己,讓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讓孩子比我們活得更好。
01 我跟你說過幾次了?/ 這個問題我有沒有提醒過你?跟你說了多少遍?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這事兒你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自己”。
這是父母因為潛意識里害怕面臨批評,所以在跟孩子劃清界限,撇清關系,造成與孩子的緊張對峙,從而將自己的恐懼轉嫁到孩子身上。
殊不知,當我們這樣對待孩子時,引來的不僅是孩子的緊張,更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崩潰。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我們卻每天都在上演。
02 你要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
這種父母施加給孩子的冷暴力很有可能給他造成一種心理學上的傷害,叫作“資格感缺失”。就是感覺自己沒有幸福的資格,甚至沒有活下去的資格。
資格感缺失嚴重的人甚至會自殺。我們每個人只有清清楚楚地確信自己是被愛著的,才具備改變自己追求卓越的能量。
03 你再這樣搞,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你這樣做的話,沒人喜歡你
誠然,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需要堅定地予以矯正,但如果父母時時都將這樣的話放在嘴邊,甚至在孩子普通玩鬧時就把“不愛”“不喜歡”當口頭禪來威脅孩子,那么孩子就會有被父母拋棄的恐懼。
這種恐懼會瞬間引發孩子腎上腺素飆升,繼而以更加叛逆的行為來與父母斗爭到底,借此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并證明——我值得你們愛護。
04 你的努力我沒看到結果,我們拿結果說話。
每當孩子拿成績回家,父母往往會問前面還要誰,千方百計地打聽自己孩子的成績是個什么水平。如果名列前茅,即便絕對分數不算高也覺得還好。如果許多人都有差不多的分數則會感到失落,把孩子努力的一切都給抹煞。
久而久之,孩子不知何時才能讓父母滿意。這樣孩子就會失去主動成長的信心,感覺學習這個事兒越來越成為沉重的負擔。
只有做父母的意識到孩子學習的過程和動機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結果時,才會讓孩子更有信心和勇氣從經驗中學習,不斷成長,并獲得成功。
05 如果你考試成績好,就給你買XXX
父母覺得這是對孩子的激勵,而對孩子而言卻是一種附加條件的愛。
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期望的成績,父母取消獎勵的那一刻孩子便立刻感覺到父母愛的是成績和面子,而不是自己。
這樣一來,孩子會認為自己努力學習的意義喪失了,沒有幸福感和快樂感。即便成績達到期望,他也感受不到來自知識本身的快樂和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因為父母的交換原則是以物質獎勵為基礎的。
06 道理跟你說了無數遍,你就是做不到。
有時候我們錯誤地認為只要幫孩子挑出他所有的毛病,并加以改正,就可以塑造一個沒毛病的孩子。
但事實卻是,給孩子挑的毛病越多,孩子的毛病就越嚴重。因為一直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自尊水平會變得很低,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越無法約束自己做到自律。
只有幫孩子建立比較高的自尊水平,孩子才會自覺地對自己提要求,成為一個能自控的人。
07 你要有別人一半好就好了。
當父母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時,孩子對自己的價值感便會一點點下降。一個低價值觀的人是很難有動力成為一個有理想、有追求和有抱負的人的。因為他會默認自己就是個一事無成的廢物,而不會努力學習和改變自己。
07 你要是不好好讀書,以后就只能去街上要飯。
這種恐嚇下,孩子也許會因擔心以后去要飯而玩命學習,成為學霸。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損失了最寶貴的東西——安全感。學習好是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為了不去街上乞討。出于安全感的匱乏,孩子成年后將無力探索舒適區以外的世界,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從而將人生困守在小富即安的安全感中。
08你這樣,將來掙得到錢才怪。
在這種壓迫性的語言下,孩子從小到大都不覺得自己能賺到錢。即使他真的賺到錢了,也會不舒服不適應,想辦法把錢散掉,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輕松的生活。
09 你將來長大了,看你怎么辦,沒有人能幫到你,你肯定沒出息。
當父母說“你肯定怎樣”時,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詛咒。所表達出的是“我對你感到很失望,你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好的感覺”。不被父母祝福的孩子往往會真的陷入痛苦和平庸的生活不可自拔,用自己的不幸來報復父母對他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