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溝通中(職場關系與溝通技巧在線閱讀)
最近給同事們做分享講到了職場溝通和家庭溝通的重要區別。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小六說,Richard,你趕緊說說,我工作一年多覺得溝通能力挺強了啊,可是跟我爸溝通還是那么費勁,甚至有時候還會鬧的不愉快。
小犀說,我最近遇到的是有些家長和老師說用了很多方法,和孩子溝通還是不順暢直接影響到學習,很難提升。
Claire說,班上有幾個家庭也遇到了親子溝通問題,給的建議,貌似效果不是很明顯。
其實,我以前也挺困惑的,怎么跟別人溝通就這么難呢?尤其是對于一個有社交障礙,內向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前些年,經常聽趙老師跟家長說,孩子為什么這樣啊?是因為他的情緒,你沒接住。
很樸實,一句話說出了人與人溝通的本質。
職場溝通與家庭溝通是有本質區別的。
職場溝通,你的目標是做成事兒,要推動協作,解決問題。
家庭溝通,你最重要的目標是經營關系。
目標不一樣決定你的手段是不一樣的。
在職場上,你在面試的時候對面試官說,錢不重要,我是來學習的,看似態度好,其實,面試官根本就不會接受你。
公司為什么會用一個人?
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盈利,招的每一個人都是為了盈利這個目標去創造自己應有的價值。公司不可能養閑人,你來了就要創造出大于你工資幾倍的價值。在創造價值過程中,你可以不斷地學習成長,這才是良性循環。
你的工資就是你創造社會價值的總和,沒有一個老板會傻到不給優秀的員工發應該得到的工資,而把他送給競爭對手。
優秀的人是免費的,因為他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你給他發的工資。
也所以才會出現期權,股份,合伙人等不同的吸收優秀人才的方案出來。
職場溝通,首先是做成事兒,在推動的基礎上可以談感情,如果推動不動,批評、罰款都是輕的,開除,追責也不是不行。
公司不可能因為誰,而耽誤大家的未來。
而且,管理向來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一說。不光領導要有堅強的內心,員工也要有,不然,九九八十一難,前三關你都過不了。
我們再來看家庭溝通。
不知道,其他人怎樣,反正小明剛出生時,即使是渾身看著紅彤彤的,跟個小猴子似的,我也看著超帥。
現在就更帥了,不用整容的那種帥。
不知道為什么,后來孩子一上小學就慢慢開始有變化了。
寫字寫得不好看;總是先玩,不著急寫作業;不記作業,回家不知道老師布置的什么作業;說寫完了,一檢查還差幾項;經常丟紅領巾,丟鞋套······
看著這些簡直氣死了,怎么還不拉過來吼一頓,或者揍一頓啊。
可是,這也不解決問題啊。
我們就開始反思,改變了。
首先,改變的是態度。以前看孩子不順眼的地方,試著接受,或者不看,多看優點。
第二點,區分出對話里的事實、情緒和期待。
這個比較難。一般人都會區分不出來事實和觀點。比如:你是一個壞人。它是事實還是觀點呢?法律上有沒有定性,沒有的話就不是。個人道德上的看法就是觀點。
當然,也有既是事實,又是觀點的例子,這里就不過多探討了。
通常,孩子很難分清楚事實和觀點,這個需要加強訓練。
說到情緒就說到了上面說的,你接沒接住的問題。對方的情緒你接住了,你們就會越來越有默契。沒接住,就會越來越遠。
比如孩子說,我不想吃飯。是不和胃口呢?還是壓力過大?要不就是在生誰的氣?你如果上來就說,你不想吃就別吃。孩子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只是想透過不想吃飯來表達情緒,希望你能看到他的情緒,幫他解決掉,孩子其實在求助。
你粗暴地回絕,其實是關閉了溝通的心門,孩子的期待落空了。
如果你換一個方式呢?比如,不想吃飯?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啊(手上去摸頭),還是媽媽做的不合胃口,說你想吃什么,馬上給你做。或者你有什么煩心事,說來給我聽聽(通常我的表達是說出來給我樂呵一下),我幫你參謀一下。
我們跟家人之間的關系是一輩子的,不管你愿不愿意,這段關系都會深刻地影響著彼此,甚至影響著下一代。
都說一個女人影響三代人,其實毫不夸張。
家人之間第一是信任,第二是被需要,第三是被支持。基于這三點的溝通,通常不會太差,如果加一點幽默那就會效果更好。
一般孩子大概率未來就是一般人,如果你還不能接受自己是個一般人,那么你可以嚴格要求自己上進,沒必要一起要求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的是榜樣,而不是說教。
如果未來孩子不是一般人,你更不需要著急。你應該做的事抱大腿,不然孩子以后真的會反過來嚴格的要求你,畢竟優秀的人從來都有話語權。
職場溝通和家庭溝通的區別您清楚了嗎?
職場隨時可以因為溝通不通暢換人,家庭不行,你不能換一個聽話的孩子來,他也不能換一個會溝通的父母來。不如,大家坐下來,坦誠地交流一下,看看怎么一起推動下親子溝通方式的進步,建立互信機制,互相支持。
不要說自己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只有一個,你無法面對內心真實的你,你選擇了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