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冷戰 如何讓孩子主動溝通(與冷漠型家長溝通技巧)
不少在后臺求助的家長,都提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想好好陪會孩子,但總是被別的事情打斷。
可能忙完一天工作,再回家忙著伺候娃的吃喝拉撒、輔導功課,有時候晚上再加加班、給自己充充電,剩下的時間就不多了。
有時候看到自己孩子整天就知道玩,看到朋友圈別人家帶娃的活動豐富,心里不免會有有些焦慮,那種明明知道這樣不好,但卻無可奈何的困境。
加上孩子放暑假,或許是來自母愛的作用,有些媽媽覺得自己都把時間奉獻在工作上時,對孩子的陪伴照顧減少,也會產生不安和愧疚感。
相信每個關注我的父母,沒有一個是不愛孩子的,沒有一個是不想好好陪孩子的,但我們不是超人,工作勞累時也需要休息。
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了,每個焦慮不已的父母總是緊繃著,生怕孩子未來發展不好。
但父母不必太擔心,因為孩子成才的關鍵,一定不是無微不至的“假裝陪伴”。
一直關注我的父母都知道,我寫過不少教子干貨以及教育榜樣,不管是博士學霸父母還是普通父母,甚至是不識字的家長,他們教育的孩子大多是眼里有光、心里有夢想的。
想告訴大家:孩子的優秀不是父母陪伴時間多少決定的,陪伴應該是重在質量而不是多。
楊瀾女士在教育論壇中這樣說過:
“我問過很多在職業上很有成就,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不如家庭主婦那么多的媽媽,我發現他們的孩子大多數都成長得很好,他們不缺少愛,因為他們的父親、母親一直在告訴自己的孩子,我多么地在乎你、愛你,如果你有任何事情需要我,我放下一切事情也要來到你的身邊。
還有就是,我覺得對一個孩子更重要的是看到一個母親或者一個父親,他們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充實,見到這么大的世界,帶回來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在我遇到困惑的時候,給我一些指導。”
陪伴很難嗎?
其實說白了就是“和孩子玩在一起”,不然就只是簡單的形式主義而已,所以忙碌一天的媽媽,不要因為覺得陪伴時間不夠而感到愧疚。
只要我們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是高效且享受的,相信在孩子的心中,你仍然會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有些媽媽會問,我怎樣做才讓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更高效且享受呢?怎么樣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在日常中我們可以遵循“123法則”。
法則1:陪伴要高效,把1小時發揮出10倍的價值
我們無法減少外界事物的干擾,畢竟還要生活。
但我們可以在高效陪伴下功夫,因為用心陪伴更值得贊許和鼓勵,比如每天再忙,也要抽半個小時出來和孩子玩。
玩的形式,可以做運動、看動畫片、做家務等,只要讓孩子樂在其中,我們陪伴的目的就達到了。
有一天早下班,看到三個孩子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視,我做了這樣一個舉動:我悄悄地走過去,坐在他們旁邊,一起看了起來,整整半個小時。
那一刻,我覺得內心是前所未有的舒暢,之前積累的對孩子們的那份愧疚感突然間消失好多。
我發現原來也不需要多大的功夫,不需要多少時間,就這么陪著孩子們看會電視,說會話,然后玩會就能讓他們感受到無比的快樂,自己也得到了心靈上的滿足。
法則2:陪伴要自我成長,父母要“補習”
最近和家長聊天,我們紛紛都覺得現在的小孩子不比以前,別看他們成績差,但是都可聰明了,懂得更多。
比如有時候老大冷不丁會冒出的一句:“未來人類肯定要搬到火星上住”都讓我驚訝“他怎么會有這種想法”。
孩子跟父母交流存在代溝,通常是覺得父母的想法跟不上潮流,固守著自己以前那一套的思想,覺得“你根本不懂我,我沒有話要和你說”,反正也不會得到支持。
所以,暑假不僅孩子需要補習,父母更需要補習,要“補”親子關系,要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系統。
經常看興智教育的直播,這也算是一種學習補課。
哪怕現在你沒有開始學習,或許也可以試著去接受孩子的一些新奇想法,去問問孩子為什么想堅持這件事。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開始做出改變,就是好的開始。
法則3:陪伴從長遠來看,養育要做“減法”
“減負”是現在國家大力倡導的行為,陪伴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不清楚如何做這件事,與其擔心做不好,不如不要做。現代父母的焦慮常常是擔心太多,做太多,看太多沒用的新聞導致的,這本身就不夠合理。
就拿陪孩子來說,我們的時間不多,就應該在最大限度的范圍里給孩子最高質量的關心和陪伴,我們或許無法面面俱到,但孩子一定能理解這份心意。
好的教育不一定意味著無限的壓力,我們都是平凡的大多數,能夠接納自己,接納孩子,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所以父母也不要對自己太苛刻,放松些,養育也是試錯的過程,只要我們總結經驗,下次注意點,這就是進步。
希望媽媽的每次愧疚,都能成為和孩子溝通的機會,給孩子盡可能多的愛,你就是那個不完美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