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與孩子高效溝通(學會與孩子有效溝通)
前幾天,有位媽媽問我:“鄭老師,我想咨詢個事:我覺得現在和孩子的關系方面有很大的問題——在跟孩子溝通時,我經常控制不住自己,跟孩子說不了兩句話就會脾氣暴躁,歇斯底里地狂喊他;可是吼完他之后,我又覺得很后悔:孩子除了學習之外,其實還是有很多優點的……我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溝通?”
聽完她的話,我能感覺出這位媽媽話語背后掩飾不住的焦慮、自責還有焦急,也能體會到對孩子的“恨鐵不成鋼”,和吵過孩子之后深深的自責。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2019年4月17日,網上流行的那段視頻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上海一個17歲的男孩在學校與同學鬧矛盾發生爭執;結果母親在接孩子的路上又與孩子發生了口角,于是在車途經高架橋時,孩子打開車門從橋上一躍而下,緊跟的母親也沒能抓住孩子,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孩子沒有了,再說什么也無法挽回孩子的生命了,無論做什么都顯得那么多余……
我們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系,功夫要下在平時,不要等一切都無法挽回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平時就要多關注孩子,和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為何和孩子溝通成了難題?
還記得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刻嗎?全家人圍在一起,喜悅地慶祝那個小生命的誕生。媽媽懷胎十月,終于盼來了這個小生命,我們對孩子無比喜愛。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越來越多,孩子就像一個背負著重重的殼的蝸牛,艱難前行。而身后,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等家人們期盼的目光和殷切的希望。
當孩子做到我們期待的事情時,我們很欣喜;而當孩子和我們的要求相背離,或者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要求做時,他在我們眼里就不再那么可愛了。
孩子初到世上的那份喜悅,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不再和孩子好好說話;也不知從何時起,孩子和我們漸行漸遠,孩子的心慢慢對我們關閉了……
我們到底該如何和孩子高效溝通呢?
作為父母,我們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后盾;而家,永遠是孩子避風的港灣。我們只有平時在點滴生活中,和孩子好好說話,才能慢慢建立穩固的親子關系,給孩子足足的安全感,讓孩子走入社會之后也不畏懼困難,因為他深深知道——背后,有爸爸媽媽默默地支持和信任!
如何跟孩子進行高效溝通呢?
1.改變說話方式
案例:假如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你給孩子輔導作業,結果你發現孩子把3+8=11寫成了3+8=12,也就是孩子把會的題做錯了,這時候,我們該怎么跟孩子溝通呢?
這時候,很多父母就開始這樣教育孩子了:
你端正學習態度!你是怎么學的呀?笨死了!別人都會做,你怎么就學不會呢?……
這些無意中責怪的話,其實都是沒用的話,是傷害孩子心靈的話。如果這樣說話,很容易用我們軟軟的舌頭、硬硬的智商,專門挑傷害孩子的話來說,甚至把孩子傷得體無完膚,一蹶不振。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呢?
要實現和孩子進行科學溝通,我們在認識上要做一個重大調整:要多說可操作性的語言。
比如當輔導作業看到孩子把會的題寫錯時,我們不要盲目歸因為孩子笨、孩子不認真,這樣的歸因,容易讓我們指責孩子,引發憤怒情緒。
相反,我們要認真地看著孩子的眼睛,更認真地對孩子說,“孩子,在媽媽心里,你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孩子,你之所以把會的題做錯了,主要是因為不熟練導致的”?!安皇炀殹本褪强刹僮餍缘恼Z言,孩子要想把題做會,那多練習就行了。
所以,我們平時在跟孩子溝通時,要多說“可操作性的語言”,讓孩子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解決問題。這樣,也可以撥開存在于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情緒迷霧,共同把關注點放在問題如何解決上,提高和孩子的溝通效率。
這種說話的方式不僅可以應用在日常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也能夠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當和愛人溝通時,少講批評責怪的情緒化語言,避免成為彼此的“差評師”,提升和愛人的溝通品質及關系;當跟領導和同事溝通時,多說可操作性的語言,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2.善用溝通技巧
案例:假如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到家,忽然對你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這時候,我們該怎么跟孩子溝通呢?
這時候,有的父母該說了:
不想上學,那天天在家玩吧!怎么回事?是不是又在學校犯錯誤了?你不想上學了?那好,送你回老家,去跟你爺爺學種地去吧!……
父母這樣接話的結果,是成功地把天聊死了,孩子的心會慢慢離你越來越遠,最后再也不想和你說話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用溝通技巧跟孩子溝通呢?
我們可以這樣跟孩子表達:“孩子,你不想上學,媽媽特別理解你。媽媽小時候,也不想上學,當時跟你姥姥姥爺說了,他們不但不理解我,還把我給打了一頓。來,咱們商量商量,你不想上學,接下來咱們干啥去?”
這樣回答孩子,在那個當下,我們跟孩子之間沒有矛盾、也沒有對抗,孩子有一種被理解、被包容的感覺,他的情緒和思想融入我們的氛圍里之后,我們才可以引導他下一步去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要會巧用“接話技術”接住孩子的話。無論以后孩子對父母說什么,哪怕是我們認為多么不合理、多么簡單低級、多么不可理喻的話,我們都要把孩子的話像接物品一樣接過來,首先讓孩子愿意和我們說話,愿意聽我們說話,才能讓溝通往深處進行。
3.營造和諧氛圍
案例:假如晚上孩子放學之前的十幾分鐘,夫妻兩個人正在吵架,一看時間,孩子快回來了。妻子說:“孩子快回來了,我不和你吵了!要不是因為孩子,我今天饒不了你!”丈夫說:“你以為我不知道孩子要回來了?孩子要是因為你跟我吵架耽誤了學習,我給你沒完!”于是兩人臨時休戰,做飯的做飯,看手機的看手機,互相不說話。過了一會兒,孩子回來了。孩子什么也沒聽見,但是孩子知不知道家里發生了什么事呢?他太知道了!因為他一進家門,就能感覺出家里有硝煙彌漫的味道!這是一種神奇的感覺體系,孩子會知道你們倆之間一定有事發生。
家庭就是魚缸,孩子就是小魚。我們要求小魚每天快樂地游泳,快樂地學習生活,但是水里面雜志那么多,還缺氧,孩子怎么能快樂地游泳呢?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怎么能夠實現呢?
所以說,父母首先要把家庭這個”魚缸“打理好,這樣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平時和愛人生活在一起,難免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當愛人和我們的意見不一致時,該怎么進行溝通呢?有一個“萬能三步溝通法”,可以實現我們和愛人有效溝通:
(1)先問問對方的想法,聽聽對方的意見建議。
(2)和對方共同商量和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和對方在行為上共同做出調整和優化。
假如孩子在某個方面出現了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和愛人進行溝通:
先問問愛人的想法是什么,他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他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那就和他一起商量,共同尋找解決的辦法,可以這樣說:“老公,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辦法解決,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一起找,就肯定能找到”;
最后告訴對方:“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肯定和我們兩個都有關系,我們都需要做出相應調整”。抱著坦誠的態度,又講究溝通的方法,整個溝通過程充分尊重對方,多聽聽對方的意見和想法,就容易跟對方建立和諧的關系,可以更容易解決問題。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在生活中,平時在工作中也可以用。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在和孩子說話時,要用兩只眼睛多觀察,做“教育的觀察者”;用兩只耳朵多聽孩子說什么,學會傾聽孩子;最后才是用一張嘴巴跟孩子說話,學會用教育智慧接好孩子的話。
“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而你的話里,也藏著你的境界、修養和氣質;“語言是一個人內心的統帥”,作為父母,讓我們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和家人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