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說話(情商低的媽媽,就是和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有次加班到十點才到家,推開客廳的門,電視打開著,正在播放小豬佩奇;滿地板都是玩具。換鞋的空檔,聽到瓜瓜急促的腳步聲從臥室傳出來,伴隨著他像機關槍一樣地喊媽媽,媽媽的聲音。我隨聲應著,抬起頭看到他手里拿著一個棒棒糖。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馬上用嚴厲的口氣跟他說:跟你說了多少次了,晚上不許吃糖,每次說都不聽。瓜瓜馬上放慢了腳步,囁嚅著走到我面前說:媽媽,這個棒棒糖是留給你的,你最愛吃芒果味兒的了。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當時我就覺得特別愧疚,要知道,芒果味兒也是瓜瓜最喜歡的味道。
最近在看《親子溝通密碼》,書里有句話是這么說的:
每個攻擊,都是愛的悲劇性的表達。
我批評瓜瓜是擔心他蛀牙,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其實有更好的溝通方式。看到瓜瓜拿著棒棒糖,我只用跟他說:我看到你拿了一個棒棒糖,他就會馬上結實拿棒棒糖的用意了。我的指責,長此以往,瓜瓜也會養成指責別人的習慣。
再來說《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鄒璐,她曾經是跨國商業談判的首席翻譯、海外華商會副會長、投資人,有20年的國際協作經驗,同時也是一位具有傳奇人生的演說家。她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而且從書中可以看出,兩個孩子的情商非常高。
《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以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理論和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學為基礎,結合自身多年在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國際協作和商務談判中的工作經驗,提煉出親子溝通中的七個關鍵“密碼”,并在數千家庭進行了實踐,幫助他們改變了溝通的風格,重建了親子關系,開啟了幸福、快樂、和諧的生活。
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別讓我收益,分享給大家。
關掉鯊魚音樂,做回自己。
著名的腦科醫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博士,通過一個神奇的實驗為我們演繹的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的。
他首先邀請的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的人們,講他們聚在一個會場上,播放一段視頻,伴隨的是平緩柔美的音樂。在這愉悅的氣氛中,觀眾們看到的茂密的森林,穿過森林是一條綠蔥蔥的鄉間小路,小路的盡頭是藍色的大海,看著碧海藍天,聽著舒緩美妙的音樂,觀眾們微笑著平靜而祥和。
隨即丹尼爾切換到了第二段視頻,觀眾們看到了同樣的場景,但是此次的配樂是《大白鯊》的主題曲。觀眾們個個瞪大了眼睛,微微張開嘴巴露出驚恐的表情,還有人身體緊要往后傾,好像馬上要奪路而逃。原來這陰森懸疑的音樂讓大家感到危機四伏,好像大白鯊隨時都會張開血盆大口,跳將出來。
僅僅背景音樂就能引起我們情緒的變化,那如果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事呢,同樣也會影響我們對孩子的判斷和我們的反應。
文章一開頭舉了一個例子,做好的方案被新來的領導否決,加班到十點回家,非常疲憊且滿腹怨言,滿地的玩具,播放動畫片的電視,被誤以為正在吃棒棒糖的瓜瓜,我隨即厲聲批評了他。
回想一下,導致我們煩躁生氣的到底是孩子的錯誤還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情緒,我們對當下狀態的不滿意,導致我們沒法跟孩子好好溝通,用語言對孩子進行攻擊,以釋放自己的情緒。
假設我做的方案通過了,加班是因為領導在舉行慶功會,還獎勵了我一筆錢。那么我回到家中,一定是興高采烈的,或許連瓜瓜吃糖都變得可愛了。
所以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不好,而是我們已經遭到了“鯊魚音樂”的侵襲。事實上,當我們攻擊孩子的時候,他是聽不進去道理的,他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家長情緒的變化上,然后見機行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氣急敗壞,孩子卻若無其事。
所以,跟孩子溝通前,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受到“鯊魚音樂”的干擾。
難么,怎樣才能快速調整好情緒呢,本書的作者給了三個步驟:
口–盡情吐槽自己的遭遇;
手–擁抱自己;
心–感受自己,放松下來。
好的情緒,才能讓我們跟孩子平等溝通。
培養孩子同理心的三個語言習慣
語言習慣1:識別孩子的真實感受。
語言習慣2:接納孩子的任何感受。
語言習慣3:父母分享同樣的感受。
有次我出差半個月回來,瓜瓜很高興,要我帶他去海邊踩單車。剛到海邊就發現,單車的把手掉了一塊橡膠。我覺得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但瓜瓜卻不依不饒,無法接受車把手的瑕疵,修也不行,重新買一輛新的也不行,我甚至還跟他講了工具磨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他完全聽不進去,站在那里哭著不肯走。我當時也很生氣,坐了幾個小時的車還沒來得及休息就帶他出來玩,結果還跟我鬧情緒。
僵持了差不多半個小時,我調整了下自己的情緒,蹲下來跟他說:媽媽很久沒回來,你很想媽媽,對不對?他哭著點了點頭。—-識別真正的情緒
你覺得車把手壞了一點特別傷心,因為它是你最心愛的玩具,對不對?他停止了哭聲,點了點頭。—-認可并接納情緒
媽媽小時候,也有一個很喜歡的布娃娃,有一次被鄰居家的小妹妹弄壞了,我也哭了好久呢,不過后來又修好了。—-分享感受
他驚喜地看著我:真的可以修好嗎?當然,我回答他。
接下來,他說:那我們先去踩單車,等爸爸回來,讓爸爸幫忙修一下。
孩子生來自隨身帶著一個隱形工具箱,我們所用的溝通方法是對話方式,他都默默的送到了自己的工具箱里,成為他為人處事的法寶。
識別情緒,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的內心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分享感受則可以降低孩子的內疚感和不知所措,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會這樣。
讓孩子具備持續賦能的能力
小時候每次有零花錢,我們就會把心里的小竊喜和零錢一起存進罐子里,零件越來越多心里就越來越踏實,當看到自己心儀的小玩意兒時就可以豪氣地支付,然后進行享受新玩意兒帶來的驚奇。但是如果想要的物品太貴重,就會囊中羞澀,心里就沒得丟,只能默默的去看,怯怯的不敢向前。
其實每個孩子的心里也有一個存錢罐,他關乎勇氣,能量和自信。
每當孩子受到鼓勵和支持或者感到開心和幸福時,他們就會歡呼雀躍,在心里的存錢罐上存上一筆,只有內在的存錢罐變得富足,孩子遇到困難時才不會逃避和拒絕。
那么家長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的儲錢罐變得富足呢?
首先要讓孩子反復確認“我能行”,在孩子遭遇任何事情時去鼓勵他,肯定他,帶領他發現自己的潛力。其次,父母要學會管理期待和現實的差距。當孩子與我們的期待背道而馳的時候,要學會保護孩子的尊嚴。
美國作家科里·帕特森說:尊重就像空氣,當他存在時沒有人會想起他,但是當你把他拿走,人們腦袋里面想的就只有尊重。
所以即便孩子無法達到我們的期待,也要用心去捕捉孩子的優點。
只有孩子知道自己有多美妙,只有孩子足夠愛自己,只有孩子體會到自己的能力能夠給他人帶來幸福,他才可以釋放出耀眼光芒,真正贏得自己,贏得這個世界。
溝通并不是簡單的對話,是心與心的聯結,智慧與智慧的交匯,用高情商化解沖突,將對手變成伙伴。
《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幫助我們做好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讓我們和孩子,讓孩子和這個世界,開啟有情意、有創意的心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