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兒子書法課結束,他走到我身邊小聲說:“媽媽,我想幫老師把硯臺洗了。”,我說:“好啊!去洗吧!” 上書法課這么久了,他第一次提出幫老師洗硯臺,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欣慰,甚至有點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把兒子教育得還不錯。
兒子拿了幾個硯臺去了隔壁的洗手間,同學們陸陸續續走完了。不大會兒兒子洗好硯臺拿著回來,走到我身邊又悄聲說:“媽媽,我以后每次上課都幫老師洗,他會不會給我發工資啊?”我聽完好心情一落千丈,就說:“快給老師放那兒吧,我們也回家了。”兒子轉身把硯臺放在桌子上,老師笑著隨手遞給他一小袋餅干。
文房四寶
和老師道了再見,我們就下樓了。走到一樓廣場,兒子又要說剛才的事情,我就很生氣,感到自己的教育原來很失敗,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滿嘴錢錢的。沒等他說完,先訓了他一頓,大意是:如果你是發自內心想幫老師做點事情,我真的為你感到開心,你可以不幫老師洗,不洗老師也不會說你什么,你為老師做點事情還想問老師要錢,你怎么想的?是不是又想買昆蟲了。(兒子很喜歡昆蟲,給他買過幾次。)
一旦你開始吼起來,情緒也馬上不冷靜起來,怒氣開始隱隱上升,只要嗓門提高了,情緒必然會緊隨其后。哥哥垂著頭不敢看我,看到這一幕,我馬上意識到這樣吼叫不對,緊急剎車,閉嘴讓自己冷靜下來。這時哥哥小聲說:“媽媽,你先別生氣,我想自己掙點錢,給弟弟買生日禮物,用自己掙的錢,不是你們給我的,也不是壓歲錢。”
被媽媽責怪的孩子
我聽完這些就意識到錯怪他了,馬上上前抱了他一下說:“這樣啊,看來媽媽錯怪你了,對不起啊!兒子。”兒子看看我也沒說什么,很顯然情緒沒有剛才那么低落了。我們就這樣邊走邊聊,心結也慢慢打開了,聊了壓歲錢,聊了給弟弟的生日禮物……和兒子進行了一次暢快的溝通,昨晚真是一個暖風沉醉的晚上。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也有過這樣的問題,不問青紅皂白,先把孩子大吼一頓,和孩子沒有一個有效的溝通。長期這樣,后果真是不堪設想啊,孩子就會什么也不想再和我們說,我們再想走近孩子心中,就會越來越難,親子關系也隨之惡化,我們和孩子之間出現深深的隔閡。
當我們在責怪孩子“不聽話”時,其實應該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聽孩子”的話。
好的家庭,父母都善于和孩子溝通交流,怎么樣才能做好和孩子的有效溝通?學會下面幾個溝通技巧,親子關系和諧再不是難事。
1.正著說話,不要說反話:孩子的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不要正話反說。
2.專注傾聽,積極回應: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才能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
3.不要跟別的孩子做對比: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家長的期望,孩子的噩夢。每個孩子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都不是完美的。
4.給出具體指令:指令要具體,不要過多描述,只說出你要孩子怎樣做就好。
5.多點儀式感:不要看到孩子有問題就馬上指出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你嘮叨,不愿意和你溝通,可以專門設置一個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
暢聊
親子溝通是一門藝術,愛孩子,就從好好說話開始吧!用心和孩子交流,孩子才會聽,才會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