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親子溝通PPT(父母的情緒管理家庭教育)
省教科規劃課題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生活中困擾我們最多的就是情緒。
情緒(Emotion)是心理狀態的晴雨表,指人們在內心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體驗,或者說是人們在心理活動中,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
不管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都需要正確的宣泄渠道,需要管理。一個不分場合時間就肆意發泄自己情緒的成年人,不論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都會讓身邊的人感到恐懼,或尷尬,或奇怪,或憤怒
尤其當我們為人父母時,這些對孩子的影響更是明顯。父母往往是家庭中不良情緒的最初制造者,父母總是試圖讓孩子聽話,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去做,父母就會訓斥孩子,甚至是打罵孩子。當父母情緒化面對孩子時,孩子很快就會進入不良情緒狀態。當雙方都帶著不良情緒面對面時,父母很容易失去理智,一門心思想讓孩子聽話,而孩子被憤怒情緒包圍著,會強烈反抗父母的強迫,父母最終也沒有達到目的,更不要說落實教育內容。
所以說父母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親子溝通的保障,更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不少家長表示:道理都懂,忍不住要吼,怎么辦?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這本著作告訴我們大腦是如何運作的,這將有助于我們理解這一問題。
書中把大腦分為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它們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看到孩子一直玩手機,我們身體上的第一反應是恨不得馬上搶過來甚至把手機扔掉(生理腦在起作用)。接下來就是情緒上表達不滿,數落孩子如何不對,如何讓自己生氣、失望(情緒腦在起作用),最后等我們平靜下來,我們才會想如何制定規則,甚至有的媽媽也會后悔當時至于那么大動干戈嗎?這一系列的行為就像我們大腦進化的過程,從生理到情緒再到思維。所以說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先要解決我們家長情緒的問題。
遷怒是情緒管理的一種狀態。人們更容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比自己更弱勢、讓自己有安全感的人。成人的遷怒行為會影響家庭氛圍,尤其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狀態。父母如何避免將情緒遷怒在孩子身上?
1第一步:舒緩怒火(爬蟲腦)。
當我們再次遇到讓自己生氣、焦慮的問題,第一反應是想責罵,甚至是動手的時候,可以試試以下方法緩解怒火:
1.默數數字。當我們10、9、8……開始數數時,往往在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理性,避免沖突爆發。
2.放慢呼吸。當我們稍微克制住了想發脾氣的行為后,可以提醒自己放慢呼吸的速度,做幾次深呼吸,用于緩解自己緊張的神經。呼氣時,配以自我暗示:“我心中所有的氣憤(焦慮、擔心、恐懼、煩躁、不滿等)都隨著呼出的二氧化碳吐出體外。
3.轉移視線。當我們想要責罵孩子的時候,可以暫時轉移下注意力,讓自己生理上緊張、氣憤的情緒得以緩解,給自己的生理腦片刻的休息時間。例如喝杯水、暫時離開事發地等方式。
情緒的產生屬于正常的生理腦反應,我們不需要因為消極情緒而產生愧疚、自責等心理,首先我們需要接納它。但接納并不代表情緒一定要沖著孩子發泄,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正確的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情緒腦和思維腦來協助。
2第二步:覺察自我(情緒腦)。
當我們經過生理腦,慢慢進入情緒腦的這個期間,我們要讓自己學會用沒有傷害的方式,表達情緒。
1.采用情緒隔離的儀式或方式。具體方法:下班關電腦之前,告訴自己“下班了”,在開家門之前,告訴自己“回家了”,不要把工作狀態的你帶回家;可以與孩子或愛人直接溝通,比如“今天我在單位不開心,我想靜一靜”。
2.記錄感受。管理和調整情緒的開始就是覺察,而記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覺察的方式,也是一個可以讓情緒“看得見”的方式。
3第三步:清晰表達(皮質腦)
當我們度過生理腦、情感腦進入皮質腦,我們開始思考真正的解決方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比如我們提到的寫作業不認真、玩手機超時、賴床遲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而且每個孩子適合的方法還不一定相同,但不變的是,我們需要傳遞清晰的信息給思維腦。
可以多試試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
1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
不管是否喜歡,只是清楚地描述你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所看見的,而不是情緒的發泄。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觀察和評論有什么區別呢?
舉例區分:
(1)“廁所里的燈還開著哦”就是描述你所看見的,“我告訴你多少遍了,上完廁所要關燈,上完廁所要關燈!”則是情緒的發泄。
(2) “關電視,寫作業” 就是描述所看見的,“馬上把電視給我關了,說多少遍了,每天都這樣,不跟你喊你都不動地方,你怎么這么不自覺呢?”則是情緒的發泄。
2用合理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
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通過表達感受,我們會變得更誠懇,同時也不會傷害孩子。要注意感受和想法的區分,比如:“我覺得我鋼琴彈得不好。”這只是在評價自己鋼琴彈得好差,在談自己的想法,沒有在表達感受。當我們說“我鋼琴談得不好,我很郁悶”,這是在表達感受。
3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舉例,母親對處于青春期的兒子說:“我看到書桌下的兩只長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
4提出具體的請求,而不是命令。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越具體越好。
像上面的事例中,媽媽可以立即提出具體的請求:“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這樣明確告訴孩子,我們期待他采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誠實地表達自己,關切地傾聽,是好的開端。這時要注意命令和請求的區分: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加以指責和批評,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們可以通過“我信息:當……時,我感到……,因為我……,我希望……。”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誠實面對自已的情緒,以尊重他人的方式尊重地表達自己。
分享一個關于憤怒而不攻擊的實例:
十一歲的女兒一回到家都就大叫:“我無法打球了,我沒有襯衣!”媽媽可以給女兒一個可行的建議:“穿那件寬松的上衣。”或者,如果希望提供幫助,也可以幫助女兒找一件襯衣,但是媽媽沒有這樣做,而是決定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我很生氣,我真的很生氣。我給你買了六件襯衣,你不是放錯了地方,就是丟了。你的襯衣應該放在你的抽屜里,這樣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就知道該到哪兒找到它們了?”媽媽表達了憤怒,但是沒有辱罵女兒。媽媽的話幫助女兒想出一個解決辦法。她馬上跑到朋友家以及體育館的衣帽間去找放錯了地方的襯衣。
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們的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希望通過自身的修煉,管理自己的情緒,讓家成為溫暖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