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少家長都會片面地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一切都應該聽從父母的安排。其實根據最新的抽樣調查及研究成果顯示,當孩子長到24個月,即2歲左右的時候,他們已經對世界有了初步的認識,萌生出強烈的自我意識,還會有一些“小脾氣”,就是所謂的逆反心理。
特別是等他們此時學會了說話,更是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時候哪怕父母的要求很合理,他們也會特別排斥,個別孩子還會故意跟父母對著干。估計不少家長都為此倍感頭痛,不知道要如何處理,畢竟孩子這么小,道理肯定講不通,打罵更是不可取。
其實在面對孩子不聽話時候,有一些“大招”非常奏效,大家應該牢牢記住,相信總會有一個適合你。
首先,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就是: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沒有五音,則難正六律。別看孩子的年紀小,也必須讓他們從小就意識到,規矩對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的重要性。
家長不妨這么做,就是根據自家寶寶的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一些小規矩。好比孩子在吃飯前,不用父母叮囑,就自己去洗手;在睡覺前,要主動去刷牙;在外面玩?;丶液?,必須脫掉臟衣服。
定下規矩后,家長要以身作則,與孩子共同遵守。只要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孩子肯定就會養成好習慣,也會還更加聽大人的話。
其次,別看孩子嬌弱,無時無刻都需要父母的呵護,但畢竟他們也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因此要將選擇權交給他們自己。比如在玩玩具時,孩子喜歡哪一種,要根據他們的愛好,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父母越俎代庖,替他們作出決定。
家長必須要記住,對待孩子也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孩子的選擇錯誤,家長要及時進行批評教育。
再次,不少父母心疼孩子,面對孩子明顯做了錯事,往往采取和稀泥的方式,而不是進行有效的管教。?
好比孩子放學后,不第一時間寫作業,而是希望去外面玩耍。此時家長一定要注意,決不能使用選擇的口吻,而應該明確地指出,必須寫完作業才能出去玩。這是涉及到原則的問題,容不得妥協和商量。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將大人的話當做耳旁風,更加難以管教。
最后,一旦父母的決定跟孩子的決定發生沖突時,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父母不應該一味的強硬,而要先將矛盾擱置,等孩子冷靜下來后,再跟他們耐心地講道理。否則矛盾只會越來越激化,還嚴重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
孩子不聽話,父母發愁是肯定的,只有了解并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然后再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才能讓孩子變乖。最忌諱的是,父母脾氣急躁,一切都急于求成,尤其是采取暴力的手段,只能讓局面越來越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