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媽媽,平時總喜歡溜娃。溜娃的時候,自然少不了和家長們閑聊。這幾年我接觸到的家長們,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困擾:孩子太不聽話了,我管不了啦,道理講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就是不聽啊……而據我和幾個孩子們私下的接觸,卻又發(fā)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孩子們認為,爸媽不講理,什么都不懂,就只知道瞎管一通。家長究竟該怎么和孩子溝通呢?孩子又該怎么和家長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呢?
01、不聽話的東東
東東爸爸的耐心幾乎全都被消耗殆盡了,原因是——兒子東東太不聽話了!
東東出去和小朋友們玩,總喜歡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搶到手了,又不好好愛惜,往地上一扔,又去搶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東東爸爸想告訴兒子,搶別人的玩具,這是不對的行為,特別不好。就跟在后面喊他:“東東!東東!”但每次追上東東,東東又跑了。
父子倆你追我趕,最終兩個人都跑了一身的汗。東東爸爸邊追還得邊和別的小朋友家長道歉,賠不是。
后來,冬冬爸爸有點生氣了,大聲地吼了一句:“你再這樣,回家我一定會狠狠收拾你一頓!”東東嘴巴一癟,眼淚立馬就掉出來了。
“不許哭!男子漢大丈夫,動不動就哭,像怎么樣子?”東東爸爸打定了主意要趁著這個機會好好貫徹自己的教育目的,不能讓步!
“你看看你,自己玩具那么多,為什么還總是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呢?你如果是確實喜歡別人的玩具,你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用自己的玩具和別人去交換玩一會。玩完之后,完好無損地給人家送回去。而不是你現在這種樣子,直接動手就搶,搶到手了又不愛惜!你這個樣子,沒有那個小朋友愿意和你玩,以后你會很孤單的!現在,立刻,馬上,去道歉!”
東東終于放聲地大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跑著要回去告奶奶去:“爸爸是個壞爸爸,明明就是別人先招惹我的,我才這樣。爸爸就只知道兇我,不問清楚原因!”
其實,東東爸狠下心來教訓兒子的時候,自己心里就糾結了一會。但是, 每次耐心地和兒子講半天,兒子好像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幾次下來,只要他一吼,東東便哭著去找奶奶了。
02、說了不聽究竟是為什么呢?家長應該先找原因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父母都面臨著一個最大的挑戰(zhàn):怎么和孩子溝通?如果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會好好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學習?這個問題,困擾了眾多做父母的。《從出生到獨立》一書中有好辦法:想讓父母和孩子的交流真正成為“溝通”而不是“命令”,讓孩子發(fā)展出正常的的自尊、自信,就要想辦法把親子間的對話變成“雙向溝通”,學會傾聽孩子想跟家長分享的思想和情感。
很多父母,有著豐富的為人處世的經驗,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進行交流。他們似乎只會非常直接地向孩子們宣布規(guī)則或指令“立刻、馬上”,卻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反應。
孩子好像總有問不完的問題、說不盡的奇思妙想,但是父母總是有很多事情,總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也總沒有時間解答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因此,很多父母就斬釘截鐵地發(fā)出“不要那樣做”、“不許那樣做”等命令,而根本就不會花時間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意圖。
殊不知,這種做法,其實是很傷孩子的!
孩子的成長需要持續(xù)獲得來自父母的支持和肯定,他們才能應對越來越多的人生困難和挑戰(zhàn)。如果親子之間能夠形成高效的溝通,那么,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與孩子在孩子學齡前就形成良好的雙向溝通,孩子會發(fā)展出強大的溝通能力,長大后也能夠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取得事業(yè)的成功,獲得家庭的和諧。
03、和孩子進行“雙向溝通”的4個辦法,你get到了嗎?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是單向的,即總是父母單方面向孩子發(fā)出命令或否定式的表述(如“不要”、“不行”),那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們感到失望,并且對他們想要表達的內容毫無興趣。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做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腳,或者不敢有自己的主見。
怎么和孩子雙向溝通?以下4個辦法,你需要了解一下:
1、做好溝通的準備工作
在跟孩子溝通之前,父母要先營造一個能讓孩子全身心投入溝通的氛圍:
-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一心多用。
- 其次,要減少一切可能妨礙溝通的干擾隱私(如把手機放在一邊,關上電視等);
- 總之,在開始和孩子對話時,要盡量保證親子雙方都全心投入。
在溝通前,還要做好情緒上的準備:
- 首先,家長要有一種相對平靜、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在與孩子的交流時保持充分的耐心,以包容的心態(tài)給孩子一個表達的空間。
- 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情況。如果發(fā)現孩子顯露出疲憊的狀態(tài),或者是經歷過什么不開心的事情而情緒比較消極的時候,應該放棄此次交流,再尋找最佳的交流時機。
2、盡力讓溝通成為“雙向的”
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應該先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的機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他們的想法和關心的事情。不管孩子說得對與錯,父母這時候一定要耐心地聽完,不要打斷孩子,更不要迫不及待地單方面給出終極答案或者生硬地批評孩子。
孩子說完之后, 父母先問一句:“你說完了嗎?如果說完,現在輪到爸爸/媽媽說說自己的想法,可以嗎?”
父母要盡量使用孩子聽得懂的語句,多用比喻和類比,并且要避免大段的演講。
在這里,需要提醒父母們,要對孩子們的想法保持好奇心,并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
父母對溝通報以合理的期待,并不是每次對話都能讓孩子充分理解事情背后的復雜含義,也不是每次溝通都能完美解決父母想要處理的問題。
對于孩子來說,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消化和吸收。很多情況下,孩子并不想聽父母說太多,他們只需要父母真誠、耐心地傾聽。因此,對于孩子們來說,父母足夠的耐心和傾聽,是最佳的良藥!
3、幫助孩子練習表達和傾聽
表達和傾聽是“雙向溝通”的基本技能,是可以通過練習獲得并加強的。
在練習雙向溝通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教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并且鼓勵他們準確地運用詞匯表達情緒。
另外,在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還要注意觀察并學習孩子的肢體語言。有的時候,孩子的肢體語言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比他們用語言實際表達出來的還要多。學習孩子的肢體語言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4、父母應該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采用易于理解的表述
孩子對于父母的反應往往都是非常敏感的,因此要求父母要始終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才能有效地和孩子進行溝通。
“雙向溝通”能夠得以進行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避免用嚴厲的態(tài)度、批評性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無論多么調皮、頑劣的孩子,身上都會有熠熠發(fā)光的優(yōu)點。即使是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不要忘了給孩子們一個鼓勵、欣賞的眼神,讓他們知道,自己還是有優(yōu)點的,并不是一無是處的。
請記住,每一個孩子,都是無法復制的。他們都有獨特的個性,任何人無法超越的。多給孩子們一點耐心和肯定,高質量地陪伴孩子的成長,少一點批評和責罵。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永遠也找不回來。不是說什么孩子都不聽,而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懂得如何和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