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與子女無法溝通,常感困惑、痛苦?
“是!說啥都不對!我是不是老了?”
先不要定性地否定自己,—-這很容易導致抑郁。
年齡上的“老”,是由一刻不停流逝的時間決定的,任何人都沒辦法阻攔;但,心理上的“老”就是真的老,可它是有“妙法”能夠“醫治”好的。
“什么’妙法’?你說說。”
你也是年輕過來的,那么,你年輕時,特別是長大后,最厭惡的是什么?
“啥事自己做不了主,父母橫加阻攔,甚至跟壞惡之人一樣’釜底抽薪’!”
為什么子女長大了,你卻變成了原來自己父母的樣子?
人,不論老幼,打心底里討厭“被控制”,—-每個人都一樣,而“被控制”卻是個倫理上的常態,說句不好聽的,也就是“痼疾”。因此,“追求自由、獨立”就成了亙古不變的青春主題。
“怎么辦?”
讓自己變年青!
“這就有點玄乎了吧……”
不不不,一點也不玄乎,還很容易做到。謹記:外行即年青。
“什么意思?”
孩子小的時候,你是不是特別喜歡他或她?
“嗯!越大越不聽話了!……”
誒誒誒,先等等,別往回跑,這個問題剛才分析完了。
為什么喜歡小孩子?
“你要讓我說啥原因,我還真掰扯不上來,反正孩子小時候就是討人喜歡,作父母的打心底里喜歡,真的!”
他或她充滿了疑問,而你能夠解答:這是真相。
“對對對!還是你會講,就是這就是這!”
現在的狀況是他或她遇到的問題,你解決不了,甚至連遇都沒遇見過……
“等等等等,你還是年輕!這個我就不同意了!俗話說’經驗大似學問’;作父母的,過過的橋比孩子走過的路都多,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就算遇到的事情、問題不一樣,但至少類似,道理上相通!”
“經驗大似學問”,可它畢竟不是學問,何況有時候只有經歷并無經驗。好比兩個人同時去一處景點,一個只拍了幾張照片,給自己去過做個記號,而另一個卻把來回路線、景點歷史文化甚至偶遇的陌生人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都記憶深刻,回憶時畫面豐富、情理兼備。
另外,如果論個數,橋有可能比路多,但論長度,就不一定了;鹽吃得多,是味重還是沒米,亦或是眼神不好,錯把鹽當成了米?
“你這就抬杠了,是不是!”
玩笑一下,緩解緩解尷尬的氣氛。
道理是相通的,然而往往方法不同—-幾乎一定不同。你能教的都是老辦法,解決不了問題就是常事了。
“那你說怎么辦?”
剛才告訴你了:外行即年青。以咨詢的姿態與子女聊天,把主動權、決定權交給他或她。這樣做,如果你與子女還不和睦,隨時來評論區吐槽我。
“能不能舉個例子?我年齡大了,你這說一堆,我能聽明白,可它沒個參考…你打個比方,我舉一反三?”
生活中,最常見的爭執是什么?
“我不咋喜歡兒媳婦!說話做事,沒一樣看得慣的!”
她是你兒子的老婆,跟你有啥關系?你年輕的時候,不出意外,也被婆婆討厭吧?你自己說,這是不是一種變相的“報復”?為什么不改變一下呢?別學上一輩不好的東西,否則會惡性循環。
“其它的還能理解,但兒媳婦跟我咋能沒關系呢,你怎么一點人倫常理都不懂!”
我覺得已經解釋到位了。這樣,我再給你舉個例子,幫子女帶孩子。
“可以可以,這就是目前的問題!你是不知道,說啥都說不到一塊……”
還是再換一個吧,我怕又意見不統一,哈哈哈哈哈!
你可以把說話的方式由“指導”變成“請教”,就是姿態換一下,—-大概所有事都可以如此操作。
道理很簡單,長輩是在“守規矩”,而子女是在“破規矩”。
“嗯嗯嗯!這就是矛盾的來源!”
不應該成為矛盾的,是父母“守”出來的。如果“破”是正向的即是有利于人生成長的,那么“破”就對了,“破”才能進步。
“我怎么感覺,你偏向子女?子女就全對嗎?也經常犯錯的!”
那真遇見錯誤了,你是如何處理的呢?
“當然是提出批評,指出問題,教一教怎么改正……”
中心不對。
“什么中心?”
想解決問題,要以子女為中心。
這樣這樣,我打個生活中很普通的比方,你舉一反三吧,要不道理論不完。
比方說,看不慣子女(包括兒媳婦、女婿)的打扮…具體點,頭發亂糟糟的,你可以這樣說“你幫媽上網查一查參加聚會怎么打扮合適,有個約,我想提前準備準備……”
先說好,你要真的打扮好自己,別還是依據自己的習慣,那樣就起不到“暗示、帶領”的效果了。你會看到變化的。
依然是那句:外行即年青。這既是讓作為父母、長輩的你,變年青的妙法,也是使關系變融洽的絕招—-任何關系。
“那你說……”
你自己慢慢想一想,理一理。時間不早了,我得告訴鄉村的爸媽蔬菜該怎么種了,—-我剛給他們買的種子,才收到。
再會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