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開得好還是壞,取決于根的質量。
孩子未來成長為什么樣,取決于父母的教育。
當代著名教育改革者、盤錦市前教育局局長魏書生曾在演講中提到:
“中國家長的身上藏著十把刀,家長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使用這十把刀,使孩子天生純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傷害。”
教育孩子的方式錯了,到頭來,只會親手毀掉孩子。
第一刀:
砍去民主,種下專制的種子
“我都是為你好”,是父母最慣用的口頭禪之一。
看似愛意滿滿,背后卻藏著讓孩子無法反抗的專制和控制。
孩子要做什么,父母決定;孩子有什么想法,父母一概不管。
小到每天的衣食住行,大到關乎未來發展的人生規劃。
父母的霸道和控制,換來的只是孩子表面上的順從,卻扼殺了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
懼怕不等于信服,口服不等于心服。
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擁有自己的成長潛力。
蹲下來聆聽他的聲音,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見,用理解和接納代替強勢和專制,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內心。
民主的家庭,才能養出自由、幸福、有主見的孩子。
第二刀:
砍去愛心,種下自私的種子
生活中,看到有人需要幫忙,父母趕緊帶著孩子離開,免得“惹事上身”;
聽說誰做好事被訛,父母耳提面命告訴孩子“看,這就是多事的后果”;
知道孩子當了一回小雷鋒,做好人好事,父母卻沒半句鼓勵的話,還怪他“盡干這些有的沒的”。
是父母,一次次掐斷了孩子表達善意的火苗,一刀刀砍掉了孩子的愛心,一步步剝奪了孩子愛人的能力。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小時候坐公交想給老人讓座,被媽媽用眼神制止。
長大后,有人在公車上暈倒過去,男孩漠不關心,直到下車才發現,那人是自己的媽媽。
正如北大教授錢理群所說:
“我們正在培養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心里沒有善良和悲憫的孩子,長大后只會自私自利、冷漠無情、不懂感恩。
心里有愛的孩子,人生才有光亮。
育兒先育己,父母心存善心禮待他人,孩子才能擁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第三刀:
砍去誠實,種下說謊的種子
生活中,我們總能見到這樣的場景:
不想上班,于是父母借口說自己生病了,欺騙老板;
明明在家玩了一天游戲,卻告訴老師,一直在陪孩子寫作業。
父母一邊毫無顧忌地當著孩子面撒謊,一邊卻要求孩子誠實。
結果孩子只會發出質疑:
“為什么爸爸媽媽可以撒謊,可以騙人,我不行呢?”
父母每撒一個謊,孩子就多一次對“誠實”的誤解和疑惑。
不知不覺中,孩子也拉低了自己對誠信的底線,掉進了失信的陷阱。
孩子丟了誠實,毀掉的是自身的人品和人生的格局。
為人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別輕易答應孩子,說了就要做到,言而有信。
用榜樣做孩子最好的啟蒙者,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
第四刀:
砍去冒險,種下平庸的種子
南京中小學曾試圖推廣幾乎沒有身體碰撞的觸式橄欖球運動。
慘遭家長反對,理由是:橄欖球很暴力,容易弄傷孩子。
魏書生曾說:
“孩子都十多歲了,還不敢一個人到門口小賣部去買瓶醬油,因為大街上是危險的;
不會自己削蘋果,因為刀子是危險的;
二十歲的孩子還不會開火做飯,因為煤氣是危險的。
危險處處存在,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過度憂慮,不僅保護不了他,還會讓他變得畏手畏腳、膽小怕事。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云曉說:“今天不讓孩子冒險,明天將有更大的危險。”
就像幼蝶一樣,需要憑借自己的力量掙扎破繭。
父母的不忍心,是一把剪刀,咔嚓剪開了繭,幼蝶順利出繭,卻從此失去了飛翔的力量。
孩子的人生少了冒險,就失去了超越平庸的可能。
孩子的成長,本就需要經過疼痛和磨礪。
愛孩子,保護他,但不要限制他。
第五刀:
砍下守紀,種下違法的種子
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任性點放肆點無關緊要。
卻忽略了一點: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從小不教導孩子明辨是非,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孩子就難以形成規矩意識。
過馬路,明明是紅燈不能走,一看左右沒車,就帶孩子闖;
公眾場合,孩子踢踹公物,覺得沒關系,用“無所謂的態度”縱容孩子搗蛋;
有人前來提醒教育,還不分青紅皂白護短,怪別人多管閑事……
結果孩子只會越來越任性狂妄、目中無法。
在該立規矩的年齡,給孩子正確的示范和引導,不心軟不縱容,才能養出一個有底線、守規則的孩子。
第六刀:
砍去善良,種下惡行的種子
魏書生曾指出,中國父母正一點點地在孩子身上播種著惡行的種子。
當孩子想給交不起學費又體弱多病的同學捐款的時候,我們問他:“是不是學校規定必須做的,還問學校規定最少捐多少?”
家里做飯少幾棵大蔥,我們不去找鄰居借,而是叫孩子偷偷去走廊“拿”幾根;
外出買東西,收銀員多找了錢,我們暗自竊喜趕忙帶孩子離開:“幸虧跑得快,我們多賺了10塊。”
多少純真的孩子,正在被父母的言行帶偏。
父母愛貪便宜、品行不端,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行為習慣。
他可能看中別人的東西,便動了歪念,想辦法占為己有;
也可能在傷害了別人之后,毫無悔意,甚至還洋洋得意。
只有大人“行得正”,孩子才能“坐的端”。
把人格教育作為第一教育,培養孩子的道德自覺,孩子才有不偏離正軌的未來。
第七刀:
砍去自然,種下破壞的種子
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和孩子,逛公園時喜歡隨手一摘,去動物園時喜歡惡逗動物。
孩子開心了,留給別人的,是他們行為的無知和丑陋。
不久前,12歲女孩在寵物店狠心用門夾死剛出生的幼貓,冷血的手段駭人聽聞;
4年前,寧波游客私自闖入動物園禁區戲弄老虎,卻被老虎當場活活咬死。
不敬畏自然和生命的,遲早會被反噬。
告訴孩子,人類的生死存亡,和大自然息息相關。
在生命面前,誰都沒有踐踏、欺凌的權利,想要與自然共存,最好的做法就是愛護它、敬畏它。
讓孩子認識世間萬物的神奇和可愛,告訴他生命的唯一性,他才能珍惜和熱愛生命。
第八刀:
砍去創新,種下機械的種子
每一個父母,都盼著子女成龍成鳳,他們堅信“成績就是一切”,前仆后繼將孩子逼上了只看分數的獨木橋。
孩子的提問,無關學習,干脆置之不理;
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耽誤學習時間,拼命打壓;
孩子喜歡的任何東西,只要對提高成績沒有幫助,就沒有發揮的余地。
多少的天才,其實都在不經意間,被父母無情地扼殺掉。
他們原本有無限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卻在分數面前,消彌殆盡。
終究,孩子只有和別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刷題學套路,成了只會考試的“學習機器”。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面向未來。
而他的未來,和創新力有關。
鼓勵孩子多問問題,保護他的好奇心;
允許他“換一個大腦思考”,激發思維的潛力;
開發孩子腦洞,培養想象力。
只有給孩子追隨興趣愛好的自由,他的未來才有無限的空間。
第九刀:
砍去欣賞,種下嫉妒的種子
知乎一個孩子說:
“我是獨生子,可父母卻還有一個孩子,他就是‘別人家的小孩’。”
小學一年級起,父母就在耳邊提醒鞭策,誰誰誰會一百首古詩,誰誰誰會高年級算術。
別的小孩就是標桿,他只能不停地追趕,卻怎么也追不上。
因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沒了,還有下一個。
父母的對比,是對他的否定、打擊和嫌棄。
他感受不到別人的優秀,無法真心誠意欣賞別人,只感覺滿滿的羞辱和妒忌。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
“如果你的小孩善妒,那是因為你經常拿他和別人作比較。”
孩子渴望得到的是肯定和鼓勵,欣賞他閃光的一面,用積極的心態看待他每一次的進步和成功。
做孩子的“好評師”,才能成就孩子這匹千里馬。
第十刀:
砍去競爭,種下仇恨的種子
前幾年,有句廣告詞特別火:
“您來,我們培養您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
多少父母趨之若鶩,就怕孩子掉隊,被大環境淘汰。
父母的焦慮感,自然而然影響了孩子,讓孩子以為競爭之下只有對手沒有朋友。
別人考得好,他內心失衡,篡改別人的志愿,毀掉別人的人生;
別人被夸獎得多,他想著怎么整別人,滿腦子的陰謀詭計。
錯誤的競爭意識,導致了孩子過分在乎輸贏,贏了就特別得意自滿,輸了拒不承認,一蹶不振。
競爭,是一種較量,而不是激化仇恨,讓孩子間總是爭鋒相對,不斷樹敵。
為人父母,應該要做孩子的擺渡人,做孩子最大的支持者。
引導孩子在競爭中放平心態,重視過程勝于結果,讓孩子學會為別人鼓掌。
開朗的性格、開放的心態,才是孩子抵擋人生風雨與挫敗的關鍵。
身為父母,要時時自省,有沒有不知不覺中亮出這十把刀傷害到孩子。
俞敏洪說過:
“培養孩子如同種樹,只有在根上先滋養他,然后以品德之養分來灌溉,孩子就能長得枝繁葉茂,離陽光更近一些。”
收起手里的刀,關注孩子根基的成長,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成人成才。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呵護他的一生,成就他的未來,讓他成為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