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孩子:叛逆偏執不聽話、厭學、親情冷漠、愛發脾氣。
孩子不聽話
遇到了這樣的孩子,我們一般的家長通常的做法就是打和罵,因為他們發現網上說的“好好跟孩子談心,跟孩子講道理”完全就是對牛彈琴。我也經常聽到很多家長頗有成就感的說:“不打不成器”,孩子不聽話就打他一頓,這樣孩子就長記性了,以后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是,這種以打的方式懲罰孩子真的可行嗎?
豆豆的媽媽一直遵循“快樂教育”、“鼓勵教育”,可是隨著年齡慢慢長大,媽媽逐漸發現豆豆什么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是誰說了一句他不好的話就開始發脾氣,而且必須要滿足他各種古怪要求才能收場。
“如果孩子不聽話,到底要不要打?”豆豆的媽媽也開始感到糾結和質疑。
叛逆的孩子
萱萱的媽媽脾氣比較大,只要萱萱作業沒有做好或者不聽話,就會又吼又打,乖巧懂事的萱萱也變得內向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和媽媽分享了。萱萱的媽媽也開始感到糾結和質疑。
能不能打孩子,也成了網絡上一件討論比較多的話題。
目前主流的教育界都在呼吁:千萬不能打孩子。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某老師因為體罰學生被父母告到教育局,然后老師被辭退;某老師因為批評了某學生導致學生跳樓自殺。其實體罰學生的老師也是無奈之舉,是要冒著丟掉飯碗的風險。可是李玫瑾教授卻持反對的意見: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之心。”
她認為適當的懲戒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適當的懲戒
既然我們是李論學習,那么咱們的觀點有沒有什么新意呢?別急,還真有。朋友們看我的文章一定要結合前面的內容咱們一起來學習。前面我們講了奇妙的大腦,講了12歲之前,孩子必須經過的人生8練,講了讓孩子愛上學習的4大秘籍……這些都是有承前啟后的邏輯關系的。
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個前提:孩子不聽話。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從小到大都沒有被爸爸媽媽打罵過卻依然成才的例子,那也就說明打罵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方式之一。
做父母的自己首先應當判斷孩子不聽話這個設定是否恰當,有沒有可能是家長期望過高、教育溝通方式不對、與孩子對抗、過分溺愛、過分干涉、缺少關愛導致的?如果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的,那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打罵孩子,而是檢討自己。
如果確實因為孩子自己的原因犯了錯誤而屢教不改,這個時候的“打”要既狠又準,一次就讓他記住,“打”孩子,第一下一定要狠,不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千萬不能讓孩子以為你在和他開玩笑。但是打過之后,你必須得找機會試著跟孩子講道理,做他的心理輔導。
如果孩子是因為日常的行為習慣有問題,我們應當事先和他約定下次再犯的懲戒措施和具體方式,做到“約法三章”。筆者的孩子做數學題老是因為粗心大意出錯,我們約定好以后只要錯一題就用長鉛筆打一下手心,當天他就又錯了三道題,非常愉快的接受了處罰,并且表示以后一定注意,不會再給我機會了。從那以后,他的數學考試,幾乎每次都能得100分,我相信這個結果和我們的約定是分不開。
取得好成績的學生
關注我,每天分享一點關于生活學習的新知識,讓你在未來的日子里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