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月姐。我們繼續分享科學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
五、溝通方法
一起來看個具體案例,從中找找是否有您的影子。
如需全套育兒資料,可以加月姐V:13926525867,暗號:育兒資料。
現場回放
孩子放學回家:
“媽媽,我們數學老師不公平,我和小軍的作業都沒寫完,為什么老師只批評我不批評他!”
發現自己的影子
1、不要抱怨老師,好好反省自己,下次規規矩矩把作業做完!(命令)
2、下次再不完成作業,就是老師不批評你,我也要懲罰你!(威脅)
3、你沒完成作業,老師批評你是應該的。你要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教訓)
4、老師不可能把所有沒完成作業的同學都批評一遍,批評你也就是批評他,批評誰都是應該的。(說服)
5、你總是埋怨別人,就是不會好好反省自己。(貼標簽)
6、你是最棒的,下次一定會完成作業的。(瞎表揚)
7、你作業沒完成,你自己覺得羞恥不羞恥?還好意思說老師不公平?(辱罵)
8、老師批評你是為你好,你要學會理解老師。(安慰)
9、老師批評你,說明老師很在乎你,什么時候老師不批評你不管你了,那你才倒霉呢!(分析)
10、別生氣了,剛快去寫作業,想想今天的作業怎么完成吧。(轉移)
1.積極傾聽
積極傾聽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情緒沒有對錯,只是每個人對人事物的感受,是一種能量。
當孩子的這種能量被理解接納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一種力量感和安全感。
步驟:
1. 反饋孩子的語言:把孩子的話整理后重復給他聽,讓孩子知道父母聽到他說的了,被重視和尊重;讓孩子也聽到他自己想說的是什么。
2.說出孩子的感受:把孩子說話時的心理狀態講出來,孩子感到你是理解他的。
感到被理解;幫助孩子識別出情緒并予以接納。
案例:
孩子:“我太笨了,總是記不住這些單詞,我永遠也記不住這些單詞。”
父母:有些單詞總是記不住,你覺得很沮喪是嗎?
孩子:是的
用上述步驟說說前面的案例……
2.具體說明代替批評
很多時候只是批評,家長雖然一時嘴上痛快,但孩子仍不知道該怎么做。因此,對于小孩而言,不妨對批評的焦點進行說明。隨著語氣的變化,您的情緒和口氣不再那么嚴厲,更為重要的是孩子也知道下一步該怎么做了,案例見PPT。
北大學生案例
吳惟為 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學院,后赴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浴室外的哭聲
那天晚上我們把兩歲的兒子從我爸媽家接回了自己家里,兒子又因為什么事情撒潑哭鬧起來。
我想是該修正他的行為了,不然真的會變成“小皇帝”。
我制止了妻子對他的呵哄,說:“由著他,看他能哭多久。”
兒子聽見我這么說,哭聲更大了,似乎要把我的無情,從五樓完整地抖落到地面。
妻子有點不忍:“會不會哭壞了?別人會以為我們在虐待小孩呢。”
我咬咬牙說:“你想他以后都這么無法無天啊?孩子只會被寵壞不會哭壞。放心,哭累了他自然就不哭了。”
接著,我把站在廳中間張著嘴嚎哭的兒子拽到了靠邊的地方,對他說:“別礙著通行,站這兒慢慢哭。”
十分鐘后,兒子的哭聲低下來了。他媽媽遞上了毛巾和凳子:“擦擦吧,看你又是眼淚又是鼻涕的。坐下來再哭,站著哭多累呀。”兒子果然坐下了,還用毛巾擦了下臉。想不到這一擦,就連哭聲都擦沒了,只剩下了抽泣聲。
再等了會兒,我才蹲在兒子面前撫著他的腮幫說:“這兒是不是好累?”兒子喘著氣點點頭。
“那你干嘛要哭?真笨!”
“我不想洗澡。”
“干嘛不洗澡?多臟!”
“我想先玩一會兒再洗。”
“那你干嘛不對媽媽說?”
“我怕媽媽不同意。”
妻子忍不住了,過來抱起了他說:“傻兒子,你不說我怎么知道?還以為你又無理取鬧呢。”
我抓緊時機繼續對兒子說:“你心里想什么,爸爸媽媽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你要說出來。只要不是做壞事,我們都會讓你做的。哭鬧就是一件壞事情,看把你弄得多臟多累。是不是?”
兒子用一雙淚眼向我點了點頭。
我撫了一下兒子還未長頭發的禿頭說:“以后要把想的事情對大人說,不要再哭鬧了。再哭鬧也還是沒人理睬你的,記住了?”
兒子沒有回答我,只是摟住他媽媽的脖子說:“我以后不哭鬧了。”
果然,兒子以后再沒那撼天震地的哭聲了,四位老人更疼愛這位能口齒清楚地表達意愿的小孫子。
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什么是“對”?什么又是“錯”?
我們開始向兒子由淺至深、由簡到繁地不斷灌輸,日漸使兒子有了很強的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又由于“對”和“錯”是最容易求得共識的,所以我們和兒子從來沒有過激的爭吵,更不會由于矛盾引致彼此的溝通障礙。所以在外人眼里,我們有個“聽話”的乖兒子。作為父母,我們也對兒子實現了諾言:
只要不是做壞事,我們都會讓你做的。
3.如何對付孩子的“為什么”
童童3歲后有個最大的變化,就是開始了頻繁追問“為什么”:“為什么天是藍的”、“為什么狗有四條腿”、“為什么沒有星期八?”……面對他的“十萬個為什么”,爸爸媽媽開始還能耐心的應答,但隨著問題的增多,難度的加深,直讓童爸童媽感嘆自己怎么不是科學家。抵擋不過那就躲吧,于是, “童童,你看那個伯伯在做什么?”這些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出現了。當然,童爸童媽還在為這個事情煩惱著呢!
您是否已經跟案例中的父母對號入座了呢?這也是個普遍的問題,那我們就此多說幾句。
先做個小測試,給自己來個檢查——您能很好地為孩子解答問題嗎?
如果孩子問您:“汽車為什么能跑?”您會怎么回答?
A.因為汽車有輪子,有輪子當然就可以跑了。
B.汽車要吃東西,吃完東西汽車有力氣,車輪子轉得動,汽車就可以跑了。
C.汽車肚子里有一個發動機,發動機最喜歡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后它就開始工作了,它會告訴車輪子轉動,車輪子一轉動汽車就跑起來了。
分析:
選項A
目前,您還不太善于回答孩子的問題。上述類型地解答略顯膚淺,沒能解釋清為什么,也未闡明科學原理,結果是孩子可能會接著問。
孩子眼中的“是什么”代表了他對新事物的好奇;“為什么”代表了他對事物緣由的探索;“怎么做”則代表了他對事情解決的思考。因此,當您面對孩子各種提問時,盡可能認真、詳細作答。
選項B
用最簡略的語句表明了汽車工作的過程。以兒童能理解的語言和事理去解釋問題,符合孩子的認識水平,也易理解。
建議在解答科學類問題時,必要時需用上科學用語,比如“汽車要吃東西”不妨直接說“吃汽油”。這既讓答案更合理,又可豐富孩子的知識積累。
選項C
您能用兒童的語言把復雜的科學道理講解給孩子,盡管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發動機,但通過您的解釋,基本能理解汽車工作的原理和程序,這樣的解釋比較符合科學精神——嚴謹、真實。這樣的回答比較理想,當然這個能力還需要爸爸媽媽自身不斷“修煉”。
其實,在孩子眼中,這個世界是那么陌生、神秘、新鮮,于是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這寶貴的好奇心正是促使他探索世界的原動力。如果此時父母敷衍了事,或欺瞞哄騙,甚至直接責備,都會讓孩子放棄提問,進而導致好奇心、探索性逐漸泯滅。因此當您面對或幼稚、或無聊、或深奧的問題時,還是認真傾聽,并參與進來“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是嗎?媽媽還沒想到呢!”,孩子會因您的關注更有積極性。
如何回答孩子的“為什么”?我們不妨借鑒統計學的方法,先總結問題種類,再對癥處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①經過啟發,孩子自己能獲得答案;②家長知道答案但孩子不了解;③孩子和家長都不知道答案,但可以查閱資料解決;④人類還未解決的問題。
遇到第①類問題,顯然不應直接告知答案,可以把問題再“拋”過去,啟發孩子自己思考或查閱資料,自己尋找答案(最好在家中準備相關書籍,如百科全書、科學工具等,可隨時與孩子來趟知識探索之旅);
遇到第②類問題,父母不妨通過舉例、操作等方式給寶寶講解,這樣更便于他理解;
遇到第③類問題,家長也不必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完全可以誠實告知“我也不知道啊”,還可以一起去查詢答案;
遇到第④類問題,不妨直接說明同時鼓勵他:“你的問題真棒,我們大人們目前還不能解決呢!等你長大學本領了再找答案吧!”
作為父母,不但不能扼殺孩子的好奇心,還應該積極地營造環境,培養和激發他的好奇心。比如,可以經常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引發他的探索欲望。
4、給出選擇
兒童常常需要通過叛逆父母的命令,來宣示自己的自由和獨立。所以如果父母直接生硬地下命令,孩子自然會給予抵觸。不妨來個“折中之計”,提出要求時留出選擇的余地,也等于給了一個的自由權,比如
命令“時間到了,快去洗澡!”,可以給孩子一個選擇:“到洗澡的時間了,你是想盆浴還是淋浴?”孩子比如容易從中選擇。當然,這樣的引導技巧,不但可以用在親子溝通上,在成人交往里也很有效噢!
5.用提示代替評論
有的家長抱怨,他們不能忍受自己站在那里,看著孩子掙扎而無動于衷。這時候,我們建議你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去替他做。
“有時候,把拉鎖頭撐直,拉鎖會容易拉一些。”
“有時候,做東西以前把粘土揉成軟球會好些。”
“有時候,在上鎖以前,把鎖頭來回轉動幾下會好些。”
我們喜歡用“有時候……會好些”這樣的表達,因為即使不管用,孩子也不會覺得很失敗。
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為孩子做我們能做的事情?相信每個父母都能感覺到孩子很累、需要特別關注或者想撒嬌的時候,希望我們幫他們做事情。同樣,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我們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但如果有人幫你梳一梳頭發,拉一拉襪子會帶給你一些安慰。作為父母,我們培養孩子的基本原則是讓孩子有責任感,但偶爾我們也非常愿意“替他們做事”。
6.描述性贊賞
經常得到贊賞的孩子,愿意為自己設立較高的目標,但贊賞是把雙刃劍,簡單地和孩子說:“寶貝,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聰明!”對孩子并不能起到太多鼓勵的作用,反而容易讓他們對表揚和贊賞產生依賴。看來,科學的贊賞還需要點技術性。
第一、描述你所看見的事情
當你看到孩子把房間整理得很干凈,如果評價說:“你把誠心誠意是打掃干凈了,你真是個好孩子。”孩子可能會想:“我并不是那么好,我把一些玩具藏到床底下了。”應該描述你的所見:“我看你做了不少工作,積木都放回架上了,光盤都放進套里了,每個玻璃球都撿起來了,走進這屋子讓人感到很舒服。”這樣,孩子還會繼續好的行為。
第二、描述你的感受
孩子學習進步了,如果夸獎說:“你終于成為一名優秀學生了。”孩子可能會想:“我只不過比以前考試成績好了些,萬一考不好,就又不是優秀生了。”要描述你的感受:“你近來在功課上下了許多功夫,我看到你寫的字比以前工整多了……”
第三、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當孩子替你接了一個電話,將電話內容很清楚的告訴你,不要贊美說:“孩子,你好棒啊!”可以描述說:“叔叔打電話來交待的事情很復雜,但你都清楚地記下來了:會議為什么推遲了,我要給誰打電話,我要告訴他們什么事情。”進而把孩子這一行為總結為一個詞說:“這叫辦事細致,值得信賴。”孩子會想:“是啊,我是個可以信賴的孩子。
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這個詞告訴給孩子一個新的自我形象。這要求我們真正地去觀察、傾聽、注意,然后大聲地把你所盾到的、感受到的說出來,孩子就會從我們的細小描述中發現自己的長處所在。
7.非語言溝通
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的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高達93%是通過非語言溝通進行的,只有7%是通過語言溝通進行的。而在非語言溝通中,有55%是通過面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等肢體語言進行的,只有38%是通過音調的高低進行的。
可見,溝通中的非語言不能忽視。親子間的非語言溝通是指運用恰當的目光、聲調、動作等來與子女進行溝通。如對孩子表示喜歡、贊許時,可撫摩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點頭微笑,挑起大拇指等;對孩子不滿時沉默地向他直視一眼,或面部嚴肅等都屬于與孩子的非語言溝通。
也有的媽媽運用非語言溝通,但貌似“南轅北轍”了,比如拍桌子、摔東西等,因而阻礙了親子間的溝通,破壞了親子關系。
現場回放:
婷婷特別愿意與媽媽談話。因為媽媽每次與婷婷說話時,都讓她靠近自己坐下,握著她的手,以關切的眼神,前傾的姿勢,共振的表情,鼓勵她完整地說出事情的經過,而絕不隨意打斷她的話頭。在婷婷傷心落淚時,媽媽便遞過手絹、紙巾,然后把婷婷輕輕摟在懷里,撫摸她的頭發,或拍拍她的后背。這時,婷婷便感到無限溫暖,所有的煩惱都消融了。
要成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父母在適時地給予孩子語言反應的同時,也要善于用非語言信息,如肢體及表情,表示對孩子的關注:認真注視著孩子的眼睛,仔細聽孩子說話,同時關注孩子的表情,向孩子傳遞“我正在聽”的信息。必要時,撫摸、擁抱等身體接觸,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深切的愛,從而使孩子更主動,更自信,更流利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傾聽時,父母千萬不可以到處走動、邊做事邊聽或背對著孩子,這些行為會令孩子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對自己所說的一切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