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化名)是個脾氣暴躁的母親,每次孩子一犯錯,莉莉就會怒吼孩子:“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不聽話媽媽就打”。有次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玩,一個小朋友不聽他的指揮,他立馬就打了那個小孩一巴掌并說道:“你不聽我的話就要打!”
莉莉看著孩子的舉動和說的話瞬間驚到了,這不是自己常對孩子說的嗎?被打的小朋友立馬哭了起來,對方家長見自家孩子臉被打紅了便指責莉莉不會教孩子,把孩子教得這么暴力。莉莉覺得不好意思,連忙給對方家長孩子道歉。
作為家長的我們常常會孩子聽話點,因為聽話的孩子,很省心。然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同樣也忽略了一個孩子聽話的背后付出了什么、犧牲了什么。想盡辦法逼孩子聽話、給孩子灌輸聽話的概念會對孩子造成什么的影響。
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后易成為3種人,家長看完別后悔
武志紅曾說過:“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孩子小時候聽話真的好嗎?那些聽話的孩子長大后會成為哪種人,家長一定要看完。
第一種:討好型人格
一個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當他學會聽話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逐漸失去了自己,變成了討好型人格。因為從小被家長貼上了“聽話”的標簽,他們就會把取悅于他人當做一種目標,不懂得說不、不懂得拒絕、不懂得發脾氣。
第二種:容易失去自己的人生
流浪大師沈巍小時候在別人眼中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非常聽話懂事。就是因為聽父親的話,他放棄了自己最愛的歷史和美術專業,選擇父親安排的審計專業。然而長大后的他對專業沒興趣、工作不合意,最后選擇離開了那個家和從小要求他聽話的父母。
聽話會讓孩子在不斷地自我壓抑和順從中失去自己的人生,等哪一天想通了卻為時晚矣。
第三種:越聽話,也越容易“黑化”
《歡樂頌》中關雎爾就是一個從小很懂事聽話的孩子,她總是很溫暖地幫助同事、考慮周圍人的感受、聽從父母的安排。然而在第二季中她卻“黑化”了,我們都會很驚奇這么乖的關雎爾怎么突然性格來了個二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其實造成關雎爾這種“黑化”的關鍵因素就是原生家庭賜予的(太聽話的孩子,他們往往背負得很多,一旦遇到著火點很容易爆發)。
孩子聽話好還是不聽話好?家長反問自己3個問題,你就知道答案了
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把孩子變成一個聽話的好孩子,然而從不管孩子是不是心里委屈、孩子的情緒,逼迫孩子一味地順從。聽話的孩子雖說在父母眼里很省心,然而在看不到的背后,孩子的內心該有多受傷。
①家長反問自己問題一:“如果孩子都聽你的,你覺得是好事嗎?”
有些家長可能會回答:“孩子都聽我的,這當然是好事啊!因為這樣的孩子多省心,我不用和他斗智斗勇,更不用費心費力發脾氣去逼迫來達到我要的效果,這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如果你的回答也是這樣,那么請直接進入如下問題②。
②家長反問自己問題二:“你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打個分”
家長在這里會客觀地給自己的人生打個分數,10-100分不等,但我想大多數普通的家長給自己的分數都不會太高,50分左右吧!
接下來直接進入問題③。
③家長反問自己問題三:“你對你自己的人生分數才50分,孩子如果全聽你的,那他的人生分數是不是很難超越50分?”
回答完上面的問題一和問題二,這時候問題來了。你對你自己的人生滿意度才50分,如果你的孩子都聽你的,那么他超越你是不是很難,他的人生滿意度是不是就是50封頂了?所以你生孩子不是希望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是希望他和你一樣(沒出息)?
請不要讓“聽話”,成為教育孩子的騙局
作為父母的我們最難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親子關系的本質不是控制孩子或是道德綁架孩子,而是通過和孩子對話以及引導,讓孩子慢慢成長。成長得比自己更加茁壯,飛得更高,成為更好的自己。
尊重孩子
不要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逼迫孩子聽話、無條件地順從自己。如果你在不尊重孩子的條件下,讓孩子聽話,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的聽話是被壓迫的、是受傷的。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允許他成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影子。
多給孩子選擇,少替孩子做主
跟孩子說話,選擇疑問句比肯定句更能讓孩子接受,孩子在選擇中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負起責任心:
【把飯快點吃了,聽話】改為【你要先吃飯還是先吃菜呢?】
【把房間收拾一下,快點】改為【你想先出去玩,還是先把房間收拾了?】
【快點把作業寫完,一點也不積極】改為【你想先吃飯還是先寫作業?】
允許犯錯比禁止犯錯更有效
曾看到應采兒這樣教育孩子:姥爺囑咐應采兒看著正在玩耍的Jasper,別讓門夾到Jasper手了。結果應采兒反身就把Jasper手放門上夾一次,夾過之后告訴他門會夾到手,要小心點。從那之后,Jasper很少出現被門夾到手的事故。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總是嘴上禁止孩子干這個干那個,要學會允許孩子犯錯,這樣孩子才能牢牢記住“這是個錯,下次不再犯”。要學會讓“吃一塹長一智”,否則孩子沒有嘗試過失敗、沒有嘗試過犯錯,他永遠不會真正理解“這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