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的認識(親子之間,重“溝通”更要重“交流”)
思 考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不少家長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技巧,造成各種親子沖突,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在工作中,我常碰到四類“看不見”孩子的家長——事業(yè)型家長、忽視型家長、主觀臆斷型家長、高控型家長。
家庭生活中許多的“看不見”,可能會給孩子、家人制造不少矛盾沖突,甚至破壞親子關系,嚴重影響家庭氛圍和家庭教育的質量?!翱匆姟焙⒆?,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孩子,它是親子溝通的開始,也是構建良好關系的第一步。
怎么做才能“看見”孩子呢?以下是四個建議:
-01-
有質量的陪伴
孩子的成長,需要高質量的陪伴。作為家長,應該盡量平衡好家庭與工作之間的關系,多留出時間陪伴孩子。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家長就是他最好的“玩具”,一起玩親子游戲、讀繪本,孩子在你全身心的陪伴中,感受到溫暖的安全感;對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長是他的良師益友,一起閱讀、討論、共同運動、旅行,在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中,孩子逐漸走向成熟。在家長全身心的陪伴中,孩子發(fā)現自己獨特的價值。
-02-
保持同理心
建議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要學會共情。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驗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而不僅是講大道理。心理學認為人類有七種情緒,分別是喜、怒、哀、樂、悲、恐、驚,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家長們對情緒是有偏好的,比方說,我們都喜歡看到孩子笑,但見不得孩子哭。有些家長極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看不見”孩子的情緒,更難以提供適當的撫慰和引導。
當孩子再長大一些,比如他失戀了,會告訴家長嗎?他可能會告訴好朋友,或躲在房間偷偷哭,甚至伴有自傷行為。他知道爸媽見不得自己哭,一哭準是被批評、被諷刺。換句話說,他已經從父母這個“重要他人”那里學會了——“哭是不被認可的”,然后內化為自己人格的部分。
心理學家溫尼克特的建議是“抱持”,意思是不加評判地、真正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感受,就像媽媽在身體和情感方面都緊緊地抱住孩子一樣,對他的反應給予回應。家長在親子關系中,就如同一面鏡子存在著。孩于在這面鏡子中慢慢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并根據家長的回應逐漸形成各種認同和適應,最終形成自我人格。
-03-
支持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家長會因學習或行為問題而打罵孩子。這其實是在滿足家長的兩個心理需求:一是證明“家長比孩子厲害多了”“不聽我的你就是不行”;二是證明“我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為了你我著急上火”。
家長得先處理好自已的情緒,再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支持孩子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打著“教育”的名義發(fā)泄情緒。評價一個孩子很簡單,只需要一句話,比如“你怎么這么笨,每次數學都考不及格”,但鼓勵和支持孩于從“不及格”到“及格”,要花相當多的精力和智慧。家長“抱持”的態(tài)度是構建良好家庭關系的關鍵,提供理解、耐心引導和支持,孩子才能逐步克服困難、學會解決問題。當家長作為支持者而非評價者,就能更細致地“看見”孩子的困難和需求,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長。
-04-
“看見”自己
在工作中,我還碰到不少家長抱怨:“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有時脾氣一上來,就忍不住發(fā)飆!”當家長被情緒糾纏住時,自身也處在沒有“被看到”的境地。為人父母是需要不斷學習、反思和成長的,家長切勿忘記“向內”看自己,保持學習,有意識地反思與覺察,“看見”自己,才能更好地“看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