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簡述和孩子單獨溝通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前幾天我和幾位媽媽聊天時談起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談起了這個話題幾位媽媽都不約而同的嘆了一口氣,直說和孩子溝通不來,孩子不愿意聽,家長心中也有埋怨,最后的結果就是跟孩子吵起來,一直都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其中有一位家長說,平時和孩子聊天的時候自己覺得挺冷靜的,就是會多說幾句。比如孩子經常丟筆,我就會問他緣由,也會跟他還說不要經常丟筆,我每次買來要走好幾趟,而且現在的筆也很貴,你要注意一下,記性太差了。這時候孩子就會突然變得很暴躁,會說”又不是我愿意丟筆的,說那么多煩不煩啊”類似的話,聽到這些話我心里就氣不打一處來,就跟孩子吵起來了。另外一位媽媽也深有同感說,我平時跟孩子說話也不是沒有耐心,也就多啰嗦幾句,孩子一句都聽不下去。比如孩子衣服太臟了,我就會跟他說怎么把衣服搞得那么臟的,連續好幾天了,白色衣服最嫌臟了……,孩子就突然變得很不耐煩,我也只是想問清楚原因。
其實以上所說的的溝通方式是很多家長都會提到的,它有很大的弊處,也是孩子最不愿意聽到的溝通方式之一。父母處于這種溝通方式中,問起一件事情的緣由時,總是會先顧自地說著自己的話,并且會喋喋不休地說著,就這么持續下去。孩子放學回家或者補習回來很累了自然會覺得有些啰嗦,煩人,可能就沒有那么多耐心聽父母講著了。這時候孩子爆發了跟父母吵架時,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尊重人,跟孩子大吵一架。
這種溝通方式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卻也不是有效的與孩子溝通的渠道,那么還有哪些常見的錯誤溝通方式呢?
一、 錯誤的溝通方式有哪些
1、太過啰嗦的溝通方式
像我剛剛舉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兩位媽媽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便是啰嗦形式的溝通,采取這種形式溝通的父母很容易自顧自的說話,孩子說的話很容易忽略了。父母在生活中很容易被各種瑣事所煩惱,但也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如果對孩子有什么疑惑,想問清楚緣由,可以讓孩子自己先開口。當然也不要采取咄咄逼人或者一連串的提出形式的語句跟孩子說話,孩子更容易煩躁,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點燃孩子的情緒,孩子會變得很暴躁。如果孩子說話語氣變得不好,家長情緒上來了,就不能很好解決實際問題。
2、遷就和順著孩子的溝通方式
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見的,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例如孩子不喜歡吃飯,哭鬧著,家長最直截了當的方式就是給孩子看電視,玩游戲,這樣可以讓孩子吃的很快,不用浪費時間。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都喜歡這么做,因為家長不愿意多費口舌和浪費時間來處理這種小事,但是這種處理方式久而久之弊端也很大。
這種處理方式可能短時間有效,但長久來看孩子會變得任性許多,認為父母可以順著他們,孩子會覺得自己可以隨心所欲的做一些事情,到那個時候家長再認真跟孩子溝通也沒有多大用處的,孩子還是會提出自己的要求,想要父母遷就他們,他們卻很少來遷就父母。
除此之外,有些家長也會有說過類似的話,比如”這個衣服看起來不太合身,我幫你再買幾套吧””飯菜不太合胃口?我要不再幫你炒幾個菜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任性許多,不太會為父母的角度想想的。當然愛孩子也不是一味地寵溺孩子,遷就孩子才叫愛,而是要讓孩子養成獨立的品質,讓孩子可以獨當一面的做一些事情。
3、指責類型的溝通方式
很多家長會煩惱,罵也罵不得孩子打也打不得孩子,那孩子做事不夠腳踏實地,認真該如何溝通。其實孩子做事不夠認真也不能全都歸結于孩子身上,家長自身也要想想原因。比如周邊的環境會不會過于嘈雜,給孩子會不會布置過多的任務,除此之外,孩子沒有養成好的專注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家長在其中有沒有發揮作用來幫助到孩子呢?所以指責類型的溝通方式并不可取,常見的有類似”怎么房間這么亂?這樣很容易招致蚊蟲的,平時一點都不愛干凈,做事也不認真”或者是”錯的題目太多了,有沒有歸結錯題方法?總是那么不細心”這樣的話語。
這樣說話的后果便是孩子會覺得家長很啰嗦,聽不進去父母所說的,嚴重的也會同父母吵起來,事情變不了了之了,沒有一個結果。孩子在這樣的溝通方式下長大不是養成逆來順受的性格便是攻擊性強的性格,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
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溝通方式才能和孩子更好的相處,來解決實際問題呢?
二、 陳述句式溝通方法
1、用”我”字開頭,效果更好
各位家長在與孩子溝通遇到困難時,可以嘗試用陳述句式的溝通方法來與孩子交流。那么陳述句式溝通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用”我”字來溝通,類似的有”我知道””我想知道””我了解”,來表明自己知道孩子的需求和遇到的困難,同時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這樣溝通能避免很多爭吵,能夠心平氣和的同孩子講話。
舉一個例子,孩子有時候不想去上補習班,那么父母覺得孩子有必要補習,可以這樣說”我了解到你的情況,認為這樣做能夠對你的成績有所幫助,有什么不會的可以跟老師提出,所以你可以嘗試著上一節課”。這樣說孩子也能思考自己的學習情況,認真的分析上補習班的好處有哪些。
如果家長習慣性的用命令的溝通方式同孩子講話,孩子會對補習班產生抵觸心理,也不會考慮父母這樣做的原因在哪里了。父母同孩子吵架的幾率會很高,很影響父母同孩子之間的關系。
2、認真傾聽孩子講話
孩子如若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父母更是要認真傾聽孩子講話。認真傾聽孩子講話的表現有注視著孩子的眼睛,放下自己手頭上的事情,還有也要對孩子說的話作出回應,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講話時,總是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不容孩子駁斥,這樣孩子更不愿意聽進父母所說的,孩子自然也不會理解父母的苦心。
家長在聽孩子說話時也不要經常打斷孩子,打罵孩子,對孩子的某些話給予矯正。家長可以在聽完孩子所說的,再對孩子的話作出回應和解釋。如若三番兩次的打斷孩子講話,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尊重自己,孩子自然也不會尊重和信任父母。以后要是再想和孩子好好溝通也很難做到心平氣和,所以請認真聽孩子講話,多聽聽孩子是怎么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