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孩”政策的實施,幼兒的教育問題也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前不久的兩會期間,人大代表蔣宇霞就提出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這一提議得到很多家庭的支持。
說起學前教育,它不像我國長久以來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那樣讓人印象深刻,不過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學齡前教育也呈現普遍化趨勢,畢竟沒有家庭愿意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我國在學前教育上的資源投入不大,導致幼兒園建設還存在不規范的情況,雖然近幾年教育部數據顯示普惠性幼兒園數量不斷增加,但整體基礎配套和師資力量還不完善。
面對當下學前教育的社會需求,除了政府及社會不斷努力外,幼兒教師也要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使得兒童在學前階段有所收獲,為以后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
兒童的世界與大人不同,很多教師在教育的過程很容易將成人的思維方式灌輸到孩子身上,最終導致孩子對外界的認知出現偏差。
那幼兒教師應該怎樣幫助兒童更好地成長呢?
在《兒童的一百種語言》里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你心目中兒童的形象,正是教學開始的地方”,幼兒教師要想知道好的教育方法就要先在自己心中勾勒出兒童真實的模樣。
兒童是什么樣?他們是稚嫩如新芽一樣,膽怯又好奇地張望著這個新世界,面對新事物會興奮,他們會不停地向他人詢問答案,這個時候作為教師,你的責任就是讓他收獲知識,健康茁壯的成長。
書中提到“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教師在教育的時候還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性格差異的兒童身上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內向的孩子往往顯得不那么合群,老師平時除了完成每日的教學任務外,還要及時觀察這些內向孩子在生活中與人相處的情況,及時做好引導工作,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勇敢與他人交流。
活潑好動的孩子則要注意他們玩鬧的尺寸,這類孩子通常對外界好奇心大,敢于嘗試新鮮事物,老師在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隱患,避免他們在探索外界事物的過程中發生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情況。
每一個兒童都有未知的潛力,在他們的腦海中還充滿著各種奇思妙想,那是創造力的源泉,更是決定他們未來人生走向的關鍵因素。
在學前階段,正是孩子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會通過不斷模仿學習掌握新技能,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能夠對學齡前兒童起到很強的引導作用。
對于有某方面特長的孩子來說,及時鼓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同時及時和他們的父母溝通,爭取讓家長能盡早了解孩子的特長,并支持孩子的發展,為孩子的夢想做全方位的保駕護航。
當前社會正在飛速發展,雖然當下學前教育基礎設施和規章制度還不完善,但相信在未來,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此時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會得到相應提高。
作為幼兒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兒童各個階段的變化情況,及時作出反應,同時在時代的背景下,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努力成為這些兒童最好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