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父母都比較少時間和孩子相處,所以對于孩子的意見可能不會很大,但是在當下疫情防控時期,孩子和家長都更多選擇在家留守,孩子多在家學習、家長則是按照公司的安排在家辦公。本來以為這是為親子相處提供更多的機會,卻沒想到反而成為激化親子矛盾的導火線。
很多家長都反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假期延長的緣故,感覺孩子的假期綜合征是愈加明顯,總是喜歡玩手機、看電視、玩游戲,更重要的是飲食、作息都沒有好好地調整,總是晚睡晚起,作業沒有認真完成、網課也跟不上進度,感覺一個寒假就讓他們變成了野孩子。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家長一說到孩子的不是,孩子反而不高興,嫌棄父母,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愿意做出任何的改變,這讓家長都感嘆,這個寒假自己既要當爸媽,又要當老師,真的是累死,但是孩子似乎一點都體會不到家長的辛苦,家長都是有苦說不出。
家長都認為我們對于孩子的愛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多言,孩子總有一天會明白的,但現實情況卻不是如此。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大人不同,他們的世界很單純,如果沒有好好地和孩子說、沒有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終究是無法明白家長的心思的。
說到底,孩子不聽話,不是因為孩子不愿意接受父母的觀點,而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去和孩子溝通、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確地表達我們內心的想法。就像是親子溝通的紐帶出現斷層,孩子認為父母不尊重自己、父母認為孩子不受管教,導致親子溝通不順暢。
父母不要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就得懂事,如果不說出來,孩子也無法理解我們的感受,就像我們也無法得知孩子的真實想法一樣。想讓孩子乖乖地聽話,家長需要明白為什么孩子”不聽話”,找到問題的根源。對于親子溝通,這也是個技術活,家長要懂得,我們也需要一定的溝通技巧。
孩子總是不聽話?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為什么有很多家長反映自家的孩子不聽話呢?難道真的是小孩子天性頑劣、不受管教,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孩子的世界很單純,父母就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怎會總是不愿意理睬父母呢?這個時候,父母就得檢討一下了,因為問題出現在我們身上,我們總是在和孩子做無效溝通。
1、家長總是以為孩子明白。
相比較于孩子的直白,家長則是比較含蓄,我們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不會輕易地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愛意,總是認為孩子總有一天會明白的,對于自己的行為也不會多說一句。但是,孩子的世界畢竟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對于事物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著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不說,孩子可能不會明白家長的用意,導致出現不聽話、反抗的行為。
2、家長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
對于很多事情,家長總是以”孩子還小”為理由就輕易地幫孩子做好決定,認為這樣子做、這樣子選擇就是正確的,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的真實想法。事實上,這樣子的包辦行為不是為了孩子好,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和父母出現隔閡,親子關系出現惡化。
3、家長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隨口地就會說出一句承諾”回來給你帶一個小玩具””下個星期我們去游樂園玩””這次不行,后天我們再去”,這能讓孩子暫時聽話,但家長事后卻沒有把自己的承諾當回事,而且當孩子提及的時候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這會在無形之中破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權威,也讓孩子不愿意遵照父母的安排,變得叛逆。
家長要懂得,親子溝通需要講究方式
想讓孩子聽話,家長就要找到為什么孩子總是不聽話的問題所在,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我們都知道,孩子天生都渴望和父母親近,畢竟這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來源,是孩子接觸外部世界的途徑。如果父母沒有處理好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可能讓孩子和自己漸行漸遠,影響孩子的成長。
想要改善親子關系、讓孩子變得”聽話”,家長需要掌握一下親子溝通的技巧,我們就來簡單地介紹一下溝通的常用句式,家長可以學習一下!
1、家長直接表達感受和建議。
對于孩子來說,直接明了才是最簡單的方式,所以家長不要總是以簡短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而是要以孩子的方式來。第一個溝通句式就是”簡單地描述現象+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建議”,也就是”現象+感受+期望”。
對于孩子犯下的錯誤,家長可能一下子就表達對孩子的不滿,直接批評、責罵孩子,這樣子反而不會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也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如何做出改變。因此,在孩子出現某些錯誤行為時,家長要穩定好情緒,然后告訴孩子”你現在做作業總是心不在焉,這樣讓我有點擔心,因為現在已經快十點了,你今晚可能得到很晚才能休息了,你應該得調整一下狀態,專注地完成作業才好”。這樣子的溝通能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錯在哪里,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想法,也能讓孩子接受我們的行為建議。
2、家長要懂得找出孩子的優點。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大人都會出現錯誤,更何況是孩子呢?所以,在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家長要考慮到孩子自己的心情也不好受,孩子也不愿意出現這樣的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嘗試第二個句式”至少……””起碼……”,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去面對錯誤和失敗。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需要教育和指導,但他們也需要認可,這是孩子建立自信、獨立成長的基礎,所以家長要懂得找到孩子的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所以,在孩子遭遇失敗、犯錯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出手,例如在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家長可以這樣說:”這次考試成績的確是不太理想,但至少我們已經努力了,而且你要知道,起碼這次你在全級的排名提高了很多,這也是很大的進步,我們再接再厲哈”,讓孩子能夠重拾信心,繼續努力。
3、家長要多用”我們”,和孩子站在一起。
對于孩子,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性地用”你”,特別是孩子犯錯的時候,這其實是不好的現象,因為這樣子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和家長是處于對立的關系。想讓孩子多和家長親近,家長要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不要用”你”,可以嘗試多用”我們”。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說”我們一起來收拾房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道數學題”,讓孩子知道我們始終和他們在一起,家長永遠是他們堅實的后盾,獲得孩子的信任。
溝通就是得雙方相互理解,所以家長不要總是想當然,而是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也要懂得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父母要懂得向孩子敞開心扉,讓孩子明白我們的想法,他們才會表達他們的真實想法,這樣才是有效的溝通,從而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幫助孩子走得更遠、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