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如何做(每次讓孩子做作業都有情緒)
很多父母坦言: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不聽話了!但是當我們問到具體的對策時,一些父母倒沒了主意,一些人還崇尚“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錯誤思想。可想而知,如今父母和子女的溝通還是會出現許多問題。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當孩子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一般媽媽還是會耐著性子和孩子溝通,孩子很快就會“陰轉多云”,心情也好了很多;但是一旦爸爸遇到這種情況,估計耐心是沒有多少的,有的還會“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直接將孩子震懾住。
所以,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任重而道遠。但并不是說沒有辦法,家長要做的其實很簡單——接納孩子的情緒,并且做好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同時適時的反思,這樣才會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接納
如今,“虎媽狼爸”式的家庭也越來越多,打破了我們對傳統的“母慈嚴父”的刻板印象。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要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接納孩子的情緒,學會傾聽、學會放下架子,像朋友一樣和孩子交流。
事實上,孩子的很多小情緒背后,都或多或少隱藏著成長的小秘密。所以,父母應該靜下心來和孩子溝通,而不是過于急躁,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或者只是想盡快處理這種不舒服的局面,這對孩子的成長肯定是不利的。
溝通
你認為什么樣的溝通方式是不錯的?傳統的“一言堂”家長式風格,還是像朋友一樣的平等交流?我想聰明的父母心里早已經有了答案。對家長而言,大多數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是他們曾經走過的路,所以相對而言能做到“知彼知己”,情緒識別能力也比較高,那么溝通也不是一件難事。
從某種方面來講,孩子情緒的釋放,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而父母顯然是最好的選擇。盡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并不是做得很好,和孩子的交流會出現隔閡,所以父母要轉變身份,一方面做孩子情緒的接納方,另一方面要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和包容。
反思
沒有一個人天生會做父母,所以當下家長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一個合格的家長,不僅僅是在物質條件上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讓孩子精神層次的富足也很重要。
作為家長,不能想當然地教育孩子,要從實際出發。比如,父母永遠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事實上這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樣,成長環境也不一樣,所以“開花結果”也會不一樣。
作為家長,你真的有考慮孩子感受嗎?真的有想過尊重孩子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每一次反思都是孩子成長的見證,適時的理解和引導孩子也是當父母的“必修課”。否則,孩子的成長將會走很多彎路,這是很多家長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