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理解情緒(孩子的情緒管理模式是什么)
前些日子,在超市遇到一個帶著孩子購物的家長,孩子想要買什么玩具,家長不同意,最后孩子大吵大鬧,最后坐在地上哭。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我想這估計是挺多家長都挺頭疼的事情,有時候在出門前跟孩子已經商量好了,他也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買兩樣,哪曉得到了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玩具零食就讓他忘記了這個約定,這個時候家長再跟他說:“我們說好了的,你保證過了,我們只買兩樣?!?/p>
可是他的心里眼里都已經沒有你了,耳朵更是聽不進任何言語了。一開始還好言相勸的你,最后也被逼著沒了耐心,要么任他哭鬧,要么妥協地買了玩具。
那么,在這樣有些極端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去共情孩子嗎?好像在這個情況下,共情式溝通就發揮不了作用了。
在這個公共場合,不得不去阻止孩子的情緒反應,必須要告訴孩子這樣不正確,不然孩子大哭大鬧影響了公共秩序,會被別人說沒有家教。
但其實這個時候,面對孩子的極端情緒反應,很多家長是一種“救火”的心態,想要緊急撲滅孩子的情緒,當你采取行動來幫他控制情緒的時候,你是在替他的情緒負責,以后再有這種情況發生時,他仍會無所顧忌地發泄情緒,因為他知道你會替他承擔這部分的責任,通過批評、妥協等方式來約束他的情緒。
那么,當孩子的情緒反應趨向于極端的時候,我們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進行一個概念的區分,是孩子應對感受的方式。所謂一個人的成長,很大一部分其實是能學會用更好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感受。
面對不讓買玩具這件事,有些孩子可能會哭鬧,有些孩子會說臟話,還有些孩子可能會沉默生悶氣……感受孩子可能沒辦法控制,但這種應對方式就是孩子可以選擇的,我們要做的不是阻止生氣這份感受,而是要在接納孩子感受的同時,一邊處理他應對感受的方式。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就大哭大鬧,甚至亂扔東西,這個時候我們理解他的心情,他想要的東西不能買他感受到的憤怒情緒,但同時我們要握住他扔東西的手,制止他應對感受的不當行為,用語言來表達對他情緒的接納,在安全的范圍內給他情緒感受一點時間,等他情緒慢慢平穩下來。
當然啦,后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復盤。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后,我們要坐下來和孩子一起針對這個事情復盤,去討論并總結他剛剛這個失控的行為過程,來幫助他學會自我管理,促進他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也是分不清感受和處理感受的方式這兩個概念,甚至他們也搞不清楚自己的感受究竟是怎樣的,那么我們要慢慢地教會他用言語去表達這些感受。感受在最初是身體的一些主觀體驗,可能沒辦法表征出來,當我們賦予語言符號,會形成一種成熟的安全的情感加工機制。
所以,我們首先用語言說出他的感受。比如,我能感覺到你現在很生氣,我有注意到你有點委屈,而不是說我看到你在打人??刂谱∷划數男袨椋瑫r接納他的感受,等待他慢慢恢復到比較穩定的狀態。
然后我們再用語言說出他應對感受的方式。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氣,所以你想通過砸東西的方式發泄出來,這是在幫助孩子看到他自己在如何處理感受。并時刻注意到他做出的調整,并用語言反饋給他,肯定他的努力和學習。
最后,在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再來進行復盤,去跟孩子探討,面對生氣這個感受,除了傷害自己、大吵大鬧,還可以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式。這樣,孩子就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有效地思考情緒是什么,做法上如何優化,也就會慢慢地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