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發生了一起令人無比揪心的事件: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個17歲男孩毫不猶豫地沖出車門,跑到橋邊一躍而下,幾乎沒有半刻地猶豫和遲疑,整個過程只有短短5秒鐘,以致于追過去的母親,連他的衣角都沒抓到。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么消失在了母親的眼皮底下,她扒著欄桿往下張望了片刻,而后絕望地跪在地上捶胸頓足,悲痛欲絕。究竟是多么天大的事情,能夠讓一個人如此決絕地走向死亡?事情起因竟然是男孩和同學鬧矛盾,遭到了母親的批評。
逝者已去,我們無意去責備誰。母親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出發點總是好的,可不曾想卻眼睜睜看著孩子離開這個世界;孩子受到了批評和責備,處于青春期的敏感階段,自尊心極強,忍受不了刺激和語言攻擊,走向了極端,也是誰都不想看到的。媽媽和孩子之間有什么深仇大恨呢?糾其原因,還是親子溝通方式不對。親子溝通,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它能成就一個孩子和家庭,也能毀掉一個孩子和家庭。
一、為什么有的孩子遇事總藏心里,不愿與父母說?
1. 常以指責的態度對待孩子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自我價值感會非常低,會認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好。嚴重的長大后得焦慮癥和抑郁癥。特別是得了抑郁癥,就會很容易有自殺的傾向。
2. 上來就質問孩子為什么這么做
很多父母總是和孩子說:你應該這樣做,并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直接告訴孩子,這樣其實幫不到孩子,孩子只是聽爸媽講了一個道理,并沒有真正自己去體驗過解決這件事情或者問題的過程。這樣導致孩子在這個事件中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不會想這件事我該怎么處理,反正爸爸媽媽會告訴我該怎么做。被父母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比較教條死板。很多時候處理一件事情是有很多方式方法的,一些事情既可以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當孩子一直遵循父母給的一種方式去處理問題,思考方式更多是線性的,長大后墨守成規,缺乏主見。
3. 對孩子的問題漠不關心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問題不放在心上,會讓孩子覺得我的事一點都不重要,爸爸媽媽并不看重我。孩子沒有存在感,覺得是被忽略的,對任何事情反應都會很木然,沒辦法集中精力學習。孩子長大后對任何事情都無所謂,缺乏生活目標感,整個人比較懶散,工作生活玩都沒意思。他們缺乏目標感、意義感,不上班只要父母給錢,吃飽了就行了,很容易變成“啃老族”。
當爸爸媽媽的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給孩子更多的愛,而上述父母的這些行為也都是在無意之間就做出的,可到底什么才是影響親子溝通的真正原因呢?
二、影響親子溝通的因素
1. 父母對孩子的了解
父母對孩子的認識和理解影響親子溝通。關于“孩子最喜歡什么”這一問題,有一調查顯示,有23%的家長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歡什么,17%的家長籠統地認為孩子最喜歡玩。其余受訪者的回答也不能讓人信服,大都回答諸如喜歡看報紙、看電視、逛街之類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歡畫畫、小發明之類的答案只占了10%左右。其次,父母的人格修養影響著親子溝通這其中包括父母的價值取向、個人學識與能力,以及個性品質等多個因素。
2.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據調查,有88%的家長用談心的方式與孩子溝通;5%的家長只是說教;還有3%的家長在帶孩子逛街時談心。調查發現,有的家長則采取“溝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為,這只會讓孩子說假話、品質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這些缺點正是他行為粗暴、常常訓斥孩子所帶來的“副產品”。
3. 父母的誠信狀況
信譽是溝通的重要條件。與孩子的溝通需要本著誠信的態度。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說話算數,你對孩子首先就該信守諾言。如果確實無法實現對孩子的承諾,也一定要向孩子說明原因。
親子之間有效的溝通是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可這樣看來,這件事情特別難,不管做了什么,都有可能在不經意之間功虧一簣,可親子溝通這件事真的就沒有辦法解決了嗎?當然不是!
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親子溝通的有效性
1. 父母的態度要真誠
父母要用一種專注真誠的態度,和孩子進行溝通。在整個溝通過程中要全神貫注,不要嘲笑譏諷。我們和孩子溝通的目的不是指責,是幫助孩子成長,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這會成為孩子一生的支柱。
2. 學會傾聽
站在孩子的角度聽,聽發生了什么,聽孩子慢慢講。了解問題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千萬不要著急給建議,去了解孩子內在的真正需求,這些需求是不是我們日常沒發現的。
3. 建立規則意識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一定的規則意識。假如孩子做了一些不恰當的事情傷害了別人,那么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去換位思考,問他假如你被傷害了,你會怎么做呢。在換位思考溝通中,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將一些規范的邊界原則就說清楚了。
在親子溝通這件事上,身教永遠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變得更好,那么就從現在開始,改變指責說大道理的教育方式,學會傾聽和鼓勵,做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孩子會和你說心里話嗎?如果不是這樣,你又準備怎么應對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