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了趟老家,發現小到2歲半,大到十幾歲的孩子,都是整天手機不離手。
家長最常掛在嘴邊的也是,孩子不聽話,也打了,也說了,不管用。
好習慣源于堅持
你能堅持帶孩子每天親子閱讀嗎?
你能堅持每天檢查孩子作業嗎?
你能堅持在陪孩子的時候不玩手機嗎?
簡單的事情,做一兩次都沒負擔,難的是長期堅持下去。哪怕一條。
說實話,就這3件事,我只能做到前兩條,第3天,都是盡力在提醒自己堅持。
最近一直在看關于寫高考狀元們的文章,說到這個吧,我就想多說一句,我發現在跟好多人交流的時候,只要剛一說“高考狀元”四個字,他們就會說我才不想讓我的孩子當狀元,巴拉巴拉一通話,搞得你都不好意思說后面的。
其實,我就是想從最好的別人那里,學習一些方法,然后做更好的自己。
發現很多狀元和老師都說,堅持每天認真、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一開始覺著詫異,后面想想,確實很多簡單的小事,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都做不到。
比如,主動去讀書、認真仔細地完成作業、屏幕時間一到馬上關手機等等。
不否認有那種天生自覺自律的孩子,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還是得靠父母在一邊督促,至少小學低年級階段,需要父母陪著堅持,然后才有所謂的好習慣。
而難就難在日復一日地陪著堅持好習慣。
規則先行 簡單溝通
關于孩子看手機,之前的文章《為什么別禁止孩子玩手機?(的確如此!)》里面,咱們說過,手機不是洪水猛獸,需要禁止的不是看手機這件事,而是有選擇、有時間限制地去看。
若是一開始就給孩子規定好屏幕時間,比如每次看20分鐘,自己設鬧鐘或定時器,到時間自動關掉。
孩子一般都是樂于遵守事先商量好的規則的。
然而有的時候孩子不遵守,可能是事先沒有規則,家長憑自己的心情去判斷時間是否夠了,心情好的時候,時間到了,不痛不癢地提醒幾下,孩子還在看,索性不管了,只要他不來煩我就行。
心情不好的時候,一把奪過去,罵上一通,打上一頓也是有的。
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反而是事先協商好屏幕時間,到時間了,孩子沒關,提醒他關掉,實在不行,就把手機拿過來。
我們是孩子的監護人,有權利直接沒收手機的。
當然若是規定的是20分鐘,但是還有2-3分鐘,孩子正在興頭上,問能不能看完再關機,也是可以的。
規則若是沒有彈性,那很可能父母和孩子之間就像上下級一樣,冷冰冰的,有彈性有底線,這樣才不會破壞親子關系。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建議,對于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最好遵循以下規則:
兩歲以前的兒童:不宜接觸任何電子媒體。過早接觸電子屏幕,一方面會損傷孩子的視力;另一方面,孩子的大腦在最初幾年發育非常快,而幼兒通過與真人的互動,才可以更好的學習。
3-6歲的兒童:每次使用電子產品不要超過15分鐘,一天不要超過1小時。
6歲以上的孩子:每次使用電子產品不要超過30分鐘,一天不要超過1~2個小時。
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
在我們家吃飯的時候看手機是不被允許的,因為有一次涵涵吃飯的時候看手機,我說她,她反問我:“爸爸怎么就可以看?”
所以后面我就加了規定,我們家吃飯的時候不準看手機,早上起來第一件事也是不能玩手機。(你懂的,不是指看時間那一下下)
羅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講中說:
游戲大佬們制作的王者榮耀讓人十分鐘就有個興奮點,而吃雞游戲三分鐘就要有一個興奮點,而甚至要追求一分鐘一個興奮點。
說白了就是只要讓你坐到游戲跟前,根本就下不來,想下來也不要你下來,你下來那就是制作游戲的人的失敗了。
游戲設計師戴戈輝指出,游戲設計過程中,有很多關于心理學的知識,比如說有斯金納箱理論,就是我們頻繁給玩家投放獎勵,玩家就會按照我們的想法去驅動他的行為。
游戲成癮在耐受性、戒斷癥狀、腦影像等方面,也與化學物質成癮呈現出相似性。本來原來一個小時就過癮了,后來他需要玩10個小時,需要連續幾天,這就是耐受性。
這就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的原因,因為上癮了。
西雅圖的一位研究專家指出,長時間玩手機,感官沒有得到充分的刺激,大腦被動的接受手機畫面和聲音,從而影響了大腦發育。
那些玩手機上癮的大腦和正常大腦相比,就像萎縮了一般。
而孩子在人生初期,環境影響的因素對他的習慣養成非常關鍵。
父母整天手機不離手的話,那孩子肯定就會從玩手機游戲中去尋找刺激。
相反,若是有人陪著孩子下下棋,玩玩桌游,搭搭積木,讀讀書,那孩子有了更多的興趣愛好,也就不會沉迷于手機了。
碎碎念:
每次寫這類文章,總有留言說當父母太不容易了,太累了。
可我總覺得陪孩子讀讀書、下下棋、玩玩桌游之類的,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養孩子要順其自然,因材施教,但不意味著放任不管。那樣的話,也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看起來很輕松,但后面可能會更累。
我相信有那種啥都不需要大人操心,就能樣樣都好的孩子,但我的孩子是那種需要我在后面輕推和提醒的娃。
誰都希望養孩子就像養植物一樣,澆澆水它就能自己長得很好,但顯然養孩子比養植物復雜,身為父母的責任感,迫使我們必須受點累,這樣才能讓自己年齡越大越省心,才能讓孩子的人生路更順暢一些。
為了我將她帶到人世間的這份責任,我愿意受些累。
為了志同道合的文友,我愿意講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