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決孩子的拖延癥(如何解決小孩拖延癥)
據我國統計數據顯示,7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對于孩子來說,“拖延”似乎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會多少存在拖延的情況。而對于家長而言,對孩子的“磨蹭”問題可謂是煞費苦心,想盡辦法卻收效甚微,通常來說仍以“催促”為主,但這樣的方式治標不治本,甚至還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有科學研究表明,嚴重的拖延癥會給人帶來消極影響,對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十分不利,甚至還可能會因此變得越來越焦慮,沉浸在自責中無法自拔。所以,家長應該予以重視,以免拖延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孩子為什么會有“拖延癥”的問題呢?如果暫且不論生理和心理因素,那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缺乏時間概念
孩子做事磨蹭,是因為他們不像成年人一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們對于時間的概念非常模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這樣的抽象描述,在孩子眼里,是缺少標準的。也正因此,他們覺得一件事如果不是非得做得快才有更好的結果,那么慢慢來也沒什么問題。
2. 對某些事不感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對于自己喜歡的事,往往非常積極,但對于不喜歡的事情,“拖延”成為了常態。當孩子對一些事不感興趣,而家長又堅持要讓他們去做時,孩子就只有“磨時間”,敷衍了事了。不難想象的是,絕大多數孩子對寫作業這件事都缺乏興趣,那么開啟“拖延模式”也就不奇怪了。
3. 缺乏自信心
其實對于有的孩子來說,他們是非常具有“想要把某事做好”的心態的,也就是說他們做事慢,不是不想做,只是沒有自信,害怕承擔被批評的后果。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畏畏縮縮、瞻前顧后,自然做事的速度也沒有保證。面對這樣的孩子,如果家長還是不停催促,甚至讓孩子立下“軍令狀”,那么結果就是適得其反的。
4. 家長包辦一切
“包辦”的問題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比如有些父母嫌孩子吃飯慢,就喂孩子吃;嫌孩子房間整理得不好,就幫孩子整理……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養成依賴心理且缺乏動手能力,很難在合理的時間內做完該做的事情。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解決孩子的“拖延癥”呢?
首先,培養專注力。好奇心是每個人的天性,不僅孩子,成年人也容易受外界新鮮事物的誘惑和影響。所以,在孩子需要保持專注力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應該盡量排除外界環境的干擾,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
其次,讓孩子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上文我們說到了時間觀念的問題,因此,家長應該主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比如買一個鬧鐘或者沙漏,讓孩子切實感受一些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的時間有多長。同時,也要告訴他們這些溜走的時間再也無法回來,只有珍惜它、抓緊它,才會“延長”它。
再次,應該讓拖延付出代價。有部分家長會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希望孩子改變拖延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其實,某些時候,讓孩子吃吃“苦頭”是很有必要的。如此一來,孩子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幾次以后孩子自然就會自己加快速度。
最后,讓孩子體驗到“快”的好處。只有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做事快,對自己是有好處的,他的動作才能夠“快”起來。比如說,孩子提速之后,贏得的時間可以由他自己真正支配,這對于孩子來說,將會是不小的“誘惑”。
郭俊彬老師曾為家長朋友們支了五招:
第一招:父母要雷厲風行,說到做到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在一定時間內做到,并且要堅持做。這樣不僅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在督促提醒孩子時,也更有底氣。
第二招:幫孩子養成克服分心、抗拒誘惑的習慣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要求孩子對自己“狠”一點,學習時定好鬧鐘,將網絡關閉,把手機收起。在一個時間段內專時專用,注意力集中。
第三招:人為提前截止日期
對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學習任務,將截止日期人為提前。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焦慮,也有助于及時完成任務。
第四招:用好心情調動積極性
對于自己不喜歡、不感興趣的學習任務,安排在心情愉快時去做。也可安排在喜歡的科目之前做,或在完成后給自己一些小獎勵。
第五招:科學放松
學習中間需要休息時,可以聽音樂、閉目養神、遠眺等。但不要瀏覽網站、回復手機信息、看小說、打游戲等,這些活動很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不是“看一會兒”就可以結束的。很多人都是在“就看一會兒”“再玩兒一下”的反復循環中把時間消磨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