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打罵都不管用(孩子早上磨蹭,忍不住打罵他,怎么辦)
估計大多數家長都會遇到這些情況: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早上7點就開始喊孩子起床,孩子非要磨磨蹭蹭弄到7:30,有的甚至直接賴床到8點,導致孩子上課去的時候被老師訓;
·明明中午不到12點就已經做好了飯,但是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非要打開電視,結果孩子又磨磨蹭蹭吃飯吃到1點多,飯菜早就涼了;
·孩子下午4:30放學,6:30吃完飯開始做作業(yè),明明只有兩張的作業(yè),結果能夠磨蹭到晚上10點還做不完;
……
好像天下的孩子都一樣,總是能夠將所有的事情磨蹭的做完,不僅惹得家長著急上火,孩子自己最后也不高興。
孩子磨蹭的原因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磨”,磨蹭幾乎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讓眾多家長頗感頭疼的問題,那么孩子為什么會磨蹭呢?主要的一些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磨蹭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
美國臨床心理學大師羅杰斯說過:父母的無條件和積極關注是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于父母的無條件愛他,不提任何要求,不譴責他,無論他有什么缺點。
當父母責怪孩子磨蹭的時候,從一個百般呵護孩子的守護人,變成了整體責怪孩子的“怪獸”,孩子心理是不接受的,他們會尋求反抗,并且期待自己的反抗有效,重拾心中的安全感!
并且,在當今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成“山”的作業(yè)壓的孩子喘不過氣來,家長和老師又嚴格的要求孩子高效率的完成作業(yè),這就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反正也做不完,不如慢慢做好了”的心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磨蹭也成為了應試教育下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孩子想要用磨蹭的方式來減輕自己的學業(yè)壓力。
2、習慣沒有養(yǎng)成
《你的大腦決定你的行為》一書中:磨蹭也是存在一種內在心理機制的,和先天遺傳有一定的關系,但是更多還是與后天的養(yǎng)成習慣有關。
研究者認為0~6歲是孩子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在這一階段自己總是遇事不急、做事磨磨蹭蹭,沒有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沒有意識培養(yǎng)孩子果斷、迅速的做事習慣,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形成磨蹭。
3、孩子沒有形成自己的時間節(jié)奏
兒童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后發(fā)現,孩子在兩歲半之前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他們無法有效地分清現在、過去、將來。
等孩子到三歲左右的時候才會對時間有初步的認知,等到7歲的時候,孩子才會開始慢慢的分清時間概念,但是一定程度上,這只是代表著孩子對于時間有了認識,并不代表孩子已經獨立地形成時間的節(jié)奏。
一定程度上,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做事磨蹭的階段,但是當孩子越發(fā)地清晰到時間觀念,形成自己的時間節(jié)奏,做事方法時,孩子就會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做事規(guī)律,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加速”,很容易就會導致孩子陷入“時間的漩渦”當中,之后變得越發(fā)的磨蹭。
4、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在注意力不集中時,就會出現磨蹭的情況。
例如孩子在做作業(yè)時喜歡東瞧西看,沒做一會兒作業(yè)就開始想要進行吃東西、喝水,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做事效率,導致孩子出現磨蹭。
面對孩子的磨蹭,家長應該如何做?
1、尊重孩子的磨蹭
劉墉在《我的四十堂親子教育課》提到:面對孩子的各種行為,家長首先的是尊重,而不是糾正。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磨蹭時,儼然已經成為了《大話西游》里面的唐僧對著孩子這個“孫猴子”碎碎念,但是達到的效果卻會大大左口。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磨蹭時,可以適當的催促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界的生活節(jié)奏。但是生活當中,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出現磨蹭,主要都是因為家長在用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來要求孩子的速度,這其實是反映出家長自身的焦慮。
并且,家長過多的催促孩子時,還會讓孩子的自我能動性被削弱,讓孩子更加不想要“加速”。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磨蹭時,不妨尊重一下孩子的規(guī)律節(jié)奏,讓孩子能夠保持自己的速度,慢慢進行完成任務。
2、培養(yǎng)孩子做事提前準備的習慣
提前做好準備,是抗擊磨蹭的最好辦法,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時常會陷入“先做這個?還是先做那個?”的選擇問題上,而這樣的選擇無疑是浪費時間的。
《清單》一書中說:有人做事磨蹭,其實是他們沒有提前準備好,準備工作不充分,當然做起事來磨磨蹭蹭。
如果家長能夠培養(yǎng)孩子提前做好準備的習慣,那么當孩子在面臨做事時,就不會陷入選擇的矛盾當中,從而能夠更加快速的進入到做事的節(jié)奏中,實現更好的做事效率。
3、給予孩子做事的動機
很多家長發(fā)現孩子吃飯的時候東跑西跑、看電視、玩玩具,就是不愿意安安生生的坐下來吃一頓飯。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已經沒有那么餓了,對,吃飯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做事的動機,因此也更加不想要投入吃飯這件事情當中,所以才會出現故意磨蹭的情況。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確實發(fā)現孩子已經吃過了飯,但是吃了飯卻很少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告知孩子:“你現在可以先看一會兒電視,但是如果一會兒還餓的情況下,就需要之后將剩下的飯吃完?!?/p>
給孩子制定“先……之后……”的做事規(guī)律,形成孩子做事的先后動機,孩子就會逐漸的形成這樣的潛意識,之后也會知道自己上一步做完什么,下一步需要做什么的良好習慣。
4、明確磨蹭的責任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莫索思·德里克說:孩子犯錯,是因為預料不到后果。不努力學習的后果,上課遲到的后果,他們并不真正理解。家長嘴里的后果,跟孩子腦里的概念并不一致。因此,預防孩子犯錯,莫不如明確犯錯后的,可執(zhí)行落地的責任。
家長在指責孩子磨蹭的同時,也應該明確磨蹭是誰的原因,結果應該由誰進行承擔?
例如孩子上課遲到,那么家長應該理清是自己送孩子上學的過程中磨蹭出現了遲到,還是因為孩子早晨起床太晚,但是上學的過程中確實沒有延長時間卻還是出現了遲到。
如果遲到的責任在于孩子,那么結果就應該由孩子進行承擔,如果遲到的原因在于家長,那么家長就應該進行承擔。
這樣之后,帶孩子體驗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損失時,孩子就會自主的改掉磨蹭的習慣,開始提升自己的速度,來減少磨蹭出現的損失。
一定程度上,磨蹭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每個孩子也擁有自己獨立的做事節(jié)奏,家長可以適當的尊重孩子的做事節(jié)奏,慢慢的引導孩子改掉磨蹭的習慣,提升孩子的做事效率,讓孩子變得不再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