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停的說臟話(小孩說臟話的解決辦法)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一、孩子說臟話了,這該怎么辦?
閨蜜最近在育兒上碰著難題——4歲的大兒子鬧鬧開始說“臟話”了。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閨蜜帶著鬧鬧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去公園玩耍,這兩個小朋友本來玩得挺開心的。
可是不一會兒,閨蜜就聽到鬧鬧開始罵人,他不斷地說:“你真笨,滾開,你這個大笨蛋!”這讓閨蜜覺得臉上無光,于是教訓了孩子幾句。
沒想到鬧鬧不僅不聽勸,反而直接懟上了媽媽:“滾!別管我!”氣的閨蜜,狠狠地打了孩子的屁股。
閨蜜說:“最近一段時間,孩子總是說臟話,每次我發現,都會義正詞嚴地告訴他,不要說臟話,孩子雖然會消停一會兒,但過不了多久,他就又開始說臟話。”
閨蜜很擔憂:孩子這么小就學會說臟話了,以后可怎么辦?
孩子說臟話,并不是偶然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發現,3到4歲的孩子普遍存在說臟話的現象。很多父母都會經歷孩子第一次說臟話。
面對孩子說臟話,父母往往反應過度,他們不理解孩子說臟話的方式和原因,尤其是孩子們為什么不顧父母的禁令,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這些話?
二、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孩子
著名的主持人王小騫在接受樊登采訪的時候,講起了女兒早早說臟話的過程:
有一次她和女兒一起坐電梯,電梯里還有一個陌生人。四歲的女兒盯著那個陌生人看了一會兒,然后瞪著大眼睛跟人家說“你長得可真丑啊!”
王小騫當時整個人都石化了,但是她知道這是孩子正常的發展時期,這時她如果嚴厲地批評女兒,女兒在意識到臟話能使媽媽發飆以后,可能會更樂此不疲。
但是她也得顧及別人的感受,因此她只能不停地跟別人道歉。王小騫說:“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講這種能量的話,媽媽不會理你,但是會讓我跟別人道歉。”
慢慢地,通過王小騫正確的引導方式,早早就不再說臟話了。
美國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一句臟話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作為禁忌的特殊意義。”
在孩子的思想中,說臟話也并沒有或者“侮辱”或者“不敬”的意思,只是單純覺得好玩。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和學著溝通的一個過程。
三、為什么孩子會滿嘴的“臟話”呢?
美國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孩子說臟話,其實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也就是說,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段路,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
1. 孩子身心發育的特點
精神專家發現,控制人說臟話的大腦中樞并不是位于高級腦(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而是較為低層動物腦。
也就是說,在人類進化之前,也許我們就已經學會了用語言(或者說叫聲)來冒犯和攻擊他人了。
自然規律決定人類的發展,孩子也是亦然的。當孩子2歲半,逐漸開始掌握語言的力量時,母語相對于他們來說還是一門新奇的語言。
兒童精神病學家拉菲·科賈揚認為,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粗俗”之處,出于本能,他們會對有攻擊性和冒犯性的語言更加敏感。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道:“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話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便是詛咒,于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但孩子說“臟話”并非天生,父母的引導決定他們是一時說、一直說,還是不再說。
2. “禁果效應”
所謂“禁果效應”就是指,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想要得到,孩子也是如此。
巴納德學幼兒發展中心的研究發現,對待孩子說臟話,父母越是不讓說,孩子就會表現得很好奇。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雖然我們有權利要求孩子不說那些禁忌語,但管得太嚴卻容易事與愿違。面對禁令,孩子會產生一種打破禁令的沖動。
因此當他說了一句父母不讓說得“臟話”時,反而感到刺激和興奮。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探究孩子背后的原因,才可對癥下藥。
3. 說臟話只是幼兒情緒的發泄
孩子有時候是在非常生氣或者非常興奮時爆出臟話,比如在與同伴發生激烈沖突、被人欺負、在得到自己期望已久的玩具是等情境下突然爆出臟話。
《家有兒女》一集中,鄰居家的璐璐要求媽媽買相機,媽媽不答應,璐璐特別生氣朝著媽媽喊:“壞媽媽,臭媽媽,我再也不理你了。”
美國心理學家萊茵霍爾說:“人一旦情緒失控,就會通過臟話和羞辱性的動作來將這種情感宣泄出來。”
四、父母這么做,讓孩子遠離臟話
發展心理學博士迪迪埃·普利克斯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明白真正的臟話是什么意思。”那么,父母該怎么做?
第一,父母學會運用“叛逆育兒法則”
叛逆育兒法則是75位幼兒教育專家在近40年的授課實踐中經驗和智慧的匯集。它完全建立在孩子的成長規律上。
告訴父母,在育兒這件事上,父母可以適當地叛逆一下。簡單地說,就是允許孩子說難聽的話。
難聽的話總是帶著力量,聽到臟話從孩子嘴里蹦出來時,我們往往會火冒三丈,或是高度緊張地盤問孩子:“從哪里學的這句話?”
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僅僅是一個罵人的詞匯,就可以讓爸爸媽媽暴跳如雷,這可太有趣了!孩子們享受這些詞匯所產生的震驚效果,于是,就會時不時地用這些新奇的話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不妨試試“叛逆法則”給予孩子自由,然后請“遲鈍”一點,保持冷靜,不要讓娃從你的反應中得到樂趣。
只需要用與平時一樣的語氣簡單回應即可。如果成年人對臟話沒有什么激烈的反應,孩子們就會漸漸失去興趣。
第二,大人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示范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即使是性情溫和的大人,在遇到倒霉的時候也可能蹦出一兩句罵人的話。我們通過這種有力的表達方式來發泄情緒,無可厚非。
但是,稍大一點的孩子會模仿大人們說的臟話。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罵人,那自己也需要做好表率。
可以試試用“槽糕”“過分”之類的詞來取代一些發泄情緒的臟話,或者試試“火冒三丈”這類成語類的新詞,這些詞匯同樣能讓孩子感到新奇。
第三,給孩子更準確的信息,教他理解哪些神秘的詞語
有一段時間,我女兒非常喜歡說“屎屁尿”這類相關的話題,我就順勢給女兒做了個科學啟蒙。去書店找到一本關于人類身體的書,與女兒一起分享。
告訴女兒身體是怎么運作的,還告訴了女兒一些新鮮的詞,比如“臀部”是“屁股”的另一種說法,女兒樂呵呵地聽著。
所以,當聽到孩子說了一句難聽的話,先別生氣,可以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消除它的神秘感。
另外,我們還可以給孩子一個選擇,讓他換個地點、換個時間去說那些難聽的話。比如在吃飯的時候說與大小便有關的話,就可以試試這樣和她說:
“如果你想說那個詞,那就去浴室吧;你想說幾遍都可以,但是不可以在吃飯時說。”這種方法既能拯救我們自己的耳朵,也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
《積極教育》的合著者,兒童發展領域的專家勒杜克博士認為:通常,孩子說臟話的現象會轉瞬即逝。我們要給孩子解釋為什么不使用它們,他們明白了,就不再說了。
所以,聽到孩子說臟話的時候,我們大可不必緊張、焦慮、憂慮,冷靜面對,學會分析情況,引導孩子說出背后的原因,順利的幫助他們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