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孩子的懶惰和拖延(拖延是不是懶惰)
拖延癥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是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遲行為。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癥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
拖延是什么?
所謂拖延,就是缺乏對自我的管理,從情緒到時間。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美國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馬則認為,拖延是“與自我控制對立的沖動”的特殊形式。對大多數人來說,在產生拖延的時候,內心會有十分糾結的想法:這件事是做還是不做?是開始還是不開始?這樣的思考和遲疑非常浪費人的時間和精力,在這種糾結中也非常耗費人的能量。
那么就會出現兩種結果:要么經過很長的思想斗爭,終于開始做了,但是做的過程中發現所剩的時間很少,會非常的狼狽和緊急,做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保證質量,因而在效果就會打折扣。或者就是做了,但是還沒有做完。要么就是在糾結了很長時間之后還是不做,還是沒有開始,想著還是有時間。
在拖延背后伴隨著很多心理問題。比如有個孩子知道自己的作業很多、難度很大,做起來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知道要做,但是也不能好好按照計劃開始。最差的就是直接不做了,放棄了。但是不做的話其實在內心也會很難受,比如作業今天沒做,想著明天再完成,但是明天又會有明天的任務,就會發現補的時候累積的越來越厚,孩子就會非常抓狂。
我們分析了關于拖延之后“做”和“不做”的后續經過以及心理活動,會發現,在拖延之后無論怎樣都會很難受。
拖延的原因
1、對取得成功信心不足
比如孩子面對作業,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正我就是做不好”,“我就算做了也做不完”,因此對于任務遲遲不能開始,或者會覺得我花了那么長時間又做不完,索性就不開始做,因此孩子取得成功的信心不足是導致拖延的一大原因。
2、討厭任務是被委派的
很多孩子認為作業這件事是學校布置的任務,要么覺得寫作業就是給家長看的,如果作業不寫完就會受到老師的點名,這些都會讓孩子認為任務不是自己的。
包括我們家長自己,很多人都不希望是被委派的,被指定的,都希望任務是自己主動去做的。比如“你必須今天把這個任務完成”。這都是無法激起動力的方式,也會在某種程度上造成拖延。
3、注意力容易被沖斷
注意力無法集中對孩子來說自我管理能力就會變差,因為注意力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吸引,而不能夠很好的展開自己原定的計劃和目標。
有的家長國慶假期會說,七天的假期已經剩最后兩天了,孩子的作業還沒寫,他知道自己拖延,但是和同學約好出去玩就很積極。結果就是七天的最后一天作業也沒有寫完,那么到學校肯定會受到老師的批評,長時間以來,學習就會受到影響。
4、目標、好處離得太遠,對自己沒有觸動
比如爸爸對孩子說:你趕快今天把作業寫完,等到你高三的時候給你買個手機,那么這個獎勵對孩子來說太遙遠了,就沒有相應的刺激的動力,也會產生拖延。
5、用拖延掩蓋自己的無能
我們剛才說在拖延的第一大原因就是信心不足,這個時候就會用拖延掩蓋自己的無能,經常家長會拿成績作比較,“你看XX家的孩子成績多好,你看你成績總是提不上去”,這個時候孩子也會通過拖延的行為,“我不學”就好了,這不表示我干不好,我只是不干而已。
我們可以審視一下自己,也會因為這個原因產生行為的拖延。
6、彰顯自己的能力
在學習中有一些同學在開始進行考試的時候,復習計劃、預習計劃一直沒有開始,到最后特別緊張的沖刺一下,結果考試成績還不錯,那么會和同學說:本來一個月之前你們都開始準備了,我就在最后準備了5天的時間,我考的怎么怎么樣,多么滿意……
其他同學就會說:哇,你好厲害呀,孩子在這個時候就會因為彰顯自己的能力而拖延,遲遲不肯開始計劃。
7、期待過高、追求比較完美
期待過高、追求比較完美這個也會讓我們遲遲不肯開始。我們自己也可以體會一下孩子的心情,本身我們已經決定開始要做了,但是就會考慮各個方面的細節。因為想的很多沒有開始做,希望的是一做出來就能做好,就希望有一個完美的呈現,這個也會影響計劃的進行。
這個時候我們要調整心態:先要有,再去優化。這件事情也會體現在很多孩子在寫作業的事情上,進入初中之后,科目比較多,很多孩子確實作業也相應的比較多,再加上有的爸爸媽媽對孩子寫作業這件事要求完美,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效率,效率降低之后也會影響到孩子做作業的時間,長了之后就會發現孩子非常拖延。我們不妨對孩子降低要求,“把作業做完”就是非常好的。先完成,再去看質量。
以上這些心理的背后都會產生行為的拖延。這些可以通過我們日常的孩子的觀察和交流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