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請給孩子留點面子(家長在外人面前貶低孩子)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小麗家有個親戚總是喜歡教育孩子,不管這個孩子是自己還是別人家的,每次這個親戚來自己家的時候,總會越過自己,說自己的孩子做事沒有做好。
其實小麗覺得自己的寶貝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那個親戚總是喜歡指手畫腳,一直說自己的孩子,這不行那不行的。每次親戚一來,自己的孩子就會不開心。在親戚的每次訓斥孩子的過程中,小麗也不知道怎么插嘴比較好,畢竟親戚是來做客的。
小麗認為畢竟是一個親戚比較熟,所以自己也不能夠發表很多的意見。所以小麗無能為力,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不開心,她也會不開心。那么當別人批評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怎么做才比較好呢?
分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受到批評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作為孩子的家長,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會講究方法與技巧,避免讓孩子的心靈受到更大的傷害。
但是總有一些旁人喜歡多管閑事,會批評我們自己的寶貝,當旁人批評自己的寶貝的時候,寶貝的心里受到的傷害可能會更大。
那當旁人批評自己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應該做什么?其實家長可以試下這幾個方式,就不讓我們傷面子,又可以擺出我們的態度。
別人批評自家孩子時家長的不恰當做法
當別人批評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先弄清楚情況再做說明。不可以沒有弄清楚青紅皂白,就跟別人一起來批評自己的孩子。
如果家長是這么的不分青紅皂白的話,這會極大程度上傷害親子之間的關系,也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所以家長在看到別人批評自己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弄清楚發生的狀況,再做發言。
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1.孩子如果真的做錯的話,家長應該帶孩子去道歉
孩子難免會犯錯,所以說如果孩子是真正做錯的話,家長就不應該包庇孩子,要帶頭去帶孩子道歉,但是當孩子道歉以后,自己也要對孩子講道理。要讓孩子自己知道自己為什么錯了。
在讓孩子知道自己錯的同時也要學會呵護孩子的心靈。雖然作為一名家長,并不希望別人批判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做錯的話,加上這個時候就要勇于站出來承擔責任。畢竟子不教父之過,所以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承擔責任。
2.如果是對方無理取鬧,那么家長一定要堅守原則
倘若自己的孩子并沒有做錯事,對方卻一直訓責自己的孩子,那么家長這個時候就要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孩子。家長要態度強硬一些,不向無理取鬧的人低頭,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保護孩子的內心。
這樣的話既可以保護孩子,不受被欺負,又可以教會孩子保護自己。在面對別人欺負的時候,態度要保持強硬,不能夠示弱,不能夠無緣無故被別人欺負。家長要站在孩子這一邊,替孩子思考。
不過家長在跟別人理論的時候,要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不可以沖動,以免造成不好的后果。
3.不可以過分訓斥孩子
倘若自己的孩子真正做錯,家長要首先帶給孩子去道歉,其次就是要教育孩子,不可以再這樣做了。
但是家長要注意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真心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千萬不可以過分地訓斥孩子。
否則這樣的效果只可能是適得其反。因為在語言暴力下認錯的孩子,自己的內心并不是完全的意識到自己是錯誤的,所以家長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可以過分地訓斥孩子。
4.呵護孩子內心
不管孩子做沒做錯,如果說旁人批評了自己的孩子,那么家長在第一時間是要搞清楚事情的狀況之后,也要看一下孩子的內心是否受到了傷害。所以當朋友批評了自己的孩子,家長要做一個適當的引導。
如果孩子確實是錯誤的,就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自己的孩子并沒有做錯,那么要孩子知道自己是沒有錯的,是別人錯了,不要自己認為自己錯了,從而產生一種內疚感。
總結
每個家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好,但是旁人不一定是這樣想的。如果有旁人批評自己的孩子,家長就要表明自己的態度,不可以讓孩子一個人受到別人的批評。如果孩子錯了,家長就要跟孩子一起認錯。
如果孩子沒錯,家長也要勇敢站出來,維護自己孩子的尊嚴。孩子雖然小,但是有自己的思想。倘若因為旁人的不恰當的話,真正的傷害到了孩子的內心,那么這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非常大的。
所以家長要學會這4個方法,當旁人批評自己孩子的時候,也會有適當的解決這個問題。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更好的明天。